美文网首页读书思考者
路边摊的心灵鸡汤怎么卖?

路边摊的心灵鸡汤怎么卖?

作者: 马克周 | 来源:发表于2015-07-12 22:09 被阅读207次
内容统筹:读了么
文章梗概:读了么专题
本文引用内容可移步读了么微信公众号(duleme123),回复数字 5 查看。


每每说起“鸡汤”这两个字,除了专业吃货会跑偏以外,大部分人 都会想起一两句“冻”人励志的话;“做最好的自己”,“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你的美好只有你知道”,“和谁在一起决定你的未来”...... 我们念叨着,听着,心情昂扬不需要时嗤之以鼻,心情低落时,它们又变得亲切近人。

“鸡 汤”二字源自美国知名励志系列作品《心灵鸡汤(Chincken Soup for the Soul)》,它的作者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本就是一名励志演说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与人们交流如何更好的激励自己,这期间他也从自己的听众身上收获了形形色色的真实故事。

1993 年,他产生了一个简单的想法:其实人们是可以通过分享彼此的故事来帮助彼此的。于是他开始把多年收集到的故事整理成册,《心灵鸡汤》因此问世。第一本《心 灵鸡汤》滋一出世便成为现象级畅销品,也正因如此,《心灵鸡汤》系列开始了它的“细分拓展之路”——近年来,每年都会有数版不同主题的《心灵鸡汤》书籍出 版;《青少年心灵鸡汤》,《女人的心灵鸡汤》《母亲的心灵鸡汤》《爱狗人的心灵鸡汤》《癌症幸存者的心灵鸡汤》,等等等等。到2013年底,已经超过 200余种。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书籍列表《》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在校门口形形色色的小卖部,冰激凌店,音像店,彩票 店......之间,有一家小小的旧书店。在那家店存在的短暂时间里(1-2年左右),我变成了时常光顾的回头客。书店里都是旧书,2-3折不足为奇,但 唯有一类虽然旧,但却横亘在小门脸正中间,标示为非卖品——书店老板的英文藏书。

十 多年前的北京,尚且无法想象国外资源随处可见是什么感觉。能够看到大量外文书籍,那感觉非常特别。对于一个正处中二病病期的小孩而言,满满一架子的英文读 物着实补血良多,尽管最上面两排都是《Chicken Soup》。其实也不该这么说——那时已经听闻过这套畅销书的名号,得见真身,不禁兴奋异常,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上面两排都是《Chicken Soup》,才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迫于中二少年窘迫的英语水平,那一架子英文书始终保持着初见时的神秘,因为确实看不懂。回看十年前国外网络上对《Chicken Soup》的评价,褒奖远多于批评;时至今日,这一系列励志作品也仍然保持着不错的销量,而且仍然保持着最重要的内容形态:讲故事

在这一点上,《Chicken Soup》系列与由它所延伸出来的中国“鸡汤”文有不少差别。民间励志故事,不是鸡汤文的全部取材,当“励志本地化”之后,更简单直接、目标明确的行文手法和类型占据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的“鸡汤”口味

为了写这一篇,我海搜我的印象笔记,可惜没有发现太多有代表性的例子。无奈之下只好去专门提供微信热门文章的网站寻“汤”,果然不负所望,大部分类别的前十名里,都有几则“味道正香浓”。简单总结一下,鸡汤文大多极力表达以下某一种或多种态度。

1、推崇一些优秀品格的故事:守信,勤奋,诚实等

关于诚信的故事

这一类是最容易被接受也最少被诟病的。事实上,我们永远都需要对于优秀品格的宣传,这是人类社会道德所必须的——优秀品格作为一种约束力,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劝导、培育过程,因此,一旦形成,就会跟随人一辈子。

可 是有的时候,品格约束力不那么奏效。毕竟,品格的基础是社会道德,它是一种限制个体自私性和无组织性的规范。如果一个人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而不受任何约 束,他一定会抛开部分优秀品格而有所行动,尽管这样的行动可能不会长久。所以,大部分人时不时都会“不规矩”一下。这时候,为了让我们重新拾起好品格,有 的人想出了这样的点子——

所谓“哈佛图书馆凌晨4点半的情景”

在知道上图只是期末复习和论文提交deadline前的情景前,大部分人想象着 每天凌晨4点半哈佛图书馆里都是这个样子,着实给很多人打了鸡血。如同罗永浩那个经典的段子一样,打鸡血的成功学看过和没看过的一定要分开放,每次需要都 得看新的才管用。谣言被辟,反弹也会很严重。如果说刻意断章取义的目的在于宣扬“勤奋”这个品格的重要性,那么这样的做法本身是否违背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品 格——“诚实”呢?

2、一切都关于自己:All about Me

私以为,鸡汤文集中体现了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受制于碎片时间短和长时间阅读体验 下降等原因,鸡汤文往往力图模糊事情的因果关系——简化逻辑,甚至于丢掉必要的推导过程,直达情感性结果,并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相同的例子很多,比 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往往高估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危险的是,励志心理学作家会轻描淡写地将意见、意识和可靠地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励志自助作家们越来越时髦,要来列举一大堆的科学研究,来支持他们的 观点。但是,当最终看起来或听起来他们的话都像是科学的时候——因为励志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科学版”的,就会很少有人去评估这些作家所引用的研究的质量标 准,也很少会去考虑其自相矛盾的论据和举证。——《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

尽管移动端并非只有短时阅读没有长时间深度阅读,并且碎片化内容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快速获取知识和实用方法;但这些显然和鸡汤文没什么关系。深度?知识?实用方法?你逗我。

3、不要束缚情绪,尽情表达出来

事实上,情感类文字最大的功能就是释放情绪。这情绪可能是在口中汹涌的一万句留给甲方的骂,可能是股市绿洲里散户们的荡气回肠,可能是被劈腿后软妹的失控暴走。有情绪,说出来,不要憋着。这确实是缓解负面情绪所必须的步骤。

从另一个方面说,一旦情绪释放超过临界点,就会过犹不及。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举过这样的例子;亲人去世所造成的负面情绪通常需要18-24个月才能缓解。但如果超过这个期限仍然不断释放负面情绪,可能就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达尔文


1872 年,查尔斯·达尔文通过观察得出了他的结论:“自由地表达情绪,会加强这种情绪。”换句话说,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就怎么表现出来,这样就会加强你原来的情 绪。或许,在我们准备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之前,倒该想一想达尔文的话。假如你要表达的情绪是快乐和爱,或许还不是一件坏事;可是如果你要表达的是愤怒、 嫉妒、犹豫这些你并不想要的情绪,一旦通过外化的行为加强了它,大概就不是什么聪明之举了。——观点:情绪释放的利弊

4、推崇平凡是福的观念

平凡是福的人生态度无可厚非,但以“鸡汤文”的形式表达时,总感觉有奇怪的东西闯进来......香浓的鸡汤里,抛洒着的不是福,而是一丝心安理得的安慰和被偷换的概念。

真 正努力奋斗的人永远是少数,因为奋斗是辛苦,甚至痛苦的。完全放弃奋斗的人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处在“现在辛苦”还是“晚点再辛苦”的选择之中,而他们往往 选择后者。鸡汤文的读者群就是处在中间地带的大众。而他们最爱听的,是用妈妈的口吻送来安慰:“没关系,你选择现在轻松点也没关系,倒是那些苦命的人不懂 得人生的真正意义。” 于是乎,他们终于获得了心安理得的慰藉,自责的危机就此化解。

另 一种推崇平凡是福的鸡汤将重点放在“享受当下”上。两个人聊天,A说要享受生活,通过努力赚钱,到海边度假晒太阳。B说,我们现在这样晒着太阳,不就是你 要的最终结果吗?都是晒太阳,这其中的巨大区别不言自明。很明显,B将艰辛的过程忽略,用另一个形态相似的概念偷换了A所追求的结果。

5、跳过内在修炼,片面强调外部环境的职场成功学

有人说,鸡汤文其实只在传达两个词:奋进!对于职场疲软一族而言,懈怠已然成为 常态;对于职场新生力量而言,与“成功人士”之间恐怖的经济差距令他们十分苦恼。职场成功学抓住了这一点,以成功人士的口吻,展示社会精英的生活,工作现 实,反推给你一个蹩脚的结论——要想成功,就要做成功人士做的事。

下图是一个人职场发展的正常过程。成功学鸡汤做了什么?它把最后一条结果——人际资源日益丰富——抛给你;比如进入高端社交圈,打高尔夫,等等,然后进行反推——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做这些事。

职场发展的合理逻辑

很显然,这是一种为了验证结果而做的推导判断。

“成功了屁都是经验,失败了经验都是个屁。” 这种推导最负面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一个必经阶段,即早期提升个人能力和经验,同时拓展人脉的过程。你一定明白为什么忽略——因为这个过程很辛苦。

6、面对变化,不要争执,要懂得放手

我们可以把上面几条鸡汤类型归结为“对必经的辛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辛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不轻松的改变。如果这样的改变已经发生呢?“人生赢家”又会告诉你:放手吧,面对不如意的改变,要懂得move on。

《谁动了我的奶酪》


一 位读者说,“《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种书所传达的信息是,面对变化时不要挣扎,要去接受,而不要考虑这个变化是否合适。”另一位读者认为;“(奶酪)故事的 道德主线就是劝说人们不要生气,即使是象征着工作,生活支柱的‘奶酪’不见了,被某种高高在上的力量掩藏起来,也不要生气。相反人们应该接受被玩弄的现 实,最好还能自得其乐。”——《Leadership, it ain't rocket science》
要奋进!要相信自己!要发泄!要懂得知足!要学成功人士!要学会放手!......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最让人反感的,还不是这一连串偏执的祈使句——鸡汤文的大Boss,可以瞬间让上述所有类型都变low: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类型的故事里套上一个名人的头衔

有人说,不管是什么话,只要在结尾署上马云二字,都可以瞬间让人另眼相看。——马云


人为什么认同“鸡汤”?

这些鸡汤文在微信上绝大部分都是100000+的阅读量。我们为什么这么认同它们?不光会读,还会分享?个中原因,其实可以从我们对待感性事物的心理反馈来解释。

1、只求轻松面对

毋庸置疑,我们更容易接受感性的,轻松的,不涉及具体实践中困难部分的故事。要找明显的例子,打开电视或电脑,看看国产电视剧在演什么就知道了。在最后关头,主角总能解决问题,但你永远不知道他是怎么解决的。

认清现实:电视剧的误导
(1)主角花费了一整集的时间不知道都干了些什么,突然结局就圆满了
(2)各个角色尔虞我诈,没人努力工作,却一个个接连暴富
(3)没有难题能够难倒主角,眨眼间就能得出答案
(4)无论多么宏大的梦想,主角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它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2、拖延情结

励志故事和鸡汤文给人提供了一个回避现实压力,并将其向后拖延的理由。

压力太大→不愿面对工作
我们屈从于诱惑的原因之一,是我们面前的学习或工作让我们感到压力。人类的本能会根据现在的状况来引导我们趋近诱惑或者逃避威胁,但这种趋利避害很有可能 与长远利益相矛盾,而压力会让这种逃避情绪变为冲动,让我们直接逃离带来压力的工作。很多人认为压力会带来动力,然而更多时候压力反而带来拖延,并且是一 边自责一边拖延。一般来说,压力和动力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当压力强度在曲线最高点时,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压力也就最能创造动力;反之,过了这个值 后,压力会产生更多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人们不愿去面对任务。——《拖延症再见》

3、巴纳姆效应

最有说服力的,要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鸡汤的心理解释 → 对于宏观判断的认同
著名杂技师肖曼·巴纳姆这样评价自己的表演: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 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符合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很 准”。当人的情绪低落时,对生活失去控制感,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人缺乏安全感,心理依赖性增强,受暗示性比平时更强。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 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观点:日常生活中的33个心理效应

星座图

本质上,鸡汤的心理促因是人对于“改变”发自内心的抵触。




相关文章

  • 路边摊的心灵鸡汤怎么卖?

    内容统筹:读了么 文章梗概:读了么专题 本文引用内容可移步读了么微信公众号(duleme123),回复数字 5查看...

  • 圆形的事 20180311

    今年本市举行xx峰会嘛不是,从上周开始卖早餐的路边摊都取缔了。你们丫的开峰会路边清净了,卖早餐的人这半年没收入怎么...

  • 路边摊卖的焖面

    午饭前步行去附近的银行,把本学期学生缴纳的费用交到财政局的账户上。由于数额庞大,银行工作人员费了半个小时才清点完毕...

  • 偶遇一位女摊贩并产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昨晚在路边摊吃煎饼喝牛肉汤时,偶然发现边上有个摊点挂着个写有“猪排/斤15元”的牌子,正自纳闷这怎么会有猪排卖待要...

  • 蔬菜轶事

    今天有在广播上听到淘宝上面有在卖蔬菜,说到卖蔬菜,脑海中的印象无非是菜市场或则路边摊的大叔,大婶在卖,然而,现在由...

  • 樱桃为什么不甜

    今年的樱桃一点都不甜。刚开始有樱桃的时候,超市卖50元一斤,不甜。樱桃大批量下来之后,超市卖12元一斤,路边摊卖1...

  • 一次偶遇

    每逢年前的时候,我都会去镇上逛集市,置办年货,路边摊有卖炒货有卖甘蔗水果的,炒瓜子、炒花生、爆米花香得让人迈不开脚...

  • 胡萝卜小饼

    对于饼的喜爱,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吧! 此款小饼的灵感来自路边摊卖饼的大叔,下班路上看到有卖饼的,看起...

  • 烧烤摊里,释放着最真实的烟火气

    每天上下班时会经过一条路边摊小长街,清晨卖各色各式早点,晚上卖的东西样式多些,有水果蔬菜,各式面条,烤红薯,还有烤...

  • 今天我们庄严集会,郑重为心灵鸡汤平反

    反心灵鸡汤战胜了变了质的心灵鸡汤,那么当反心灵鸡汤变了质,我们该怎么办? 一 有一种很怪的现象。心灵鸡汤盛行时,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路边摊的心灵鸡汤怎么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eu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