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候,村里有知识有文化学历高的,都称为读书人。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念书考大学,取功名立大业而运势亨通,迎娶白富美走上康庄大道而登人生巅峰,光耀门楣、吐气乡邻。很像是一种赌博式的教导,一旦能听进去,念出来了再苦再累也会供上大学,甚至硕博;如果没能念出来,也就放弃而投入现实的生活中。更多的时候,读书上学也只是谋求更好生活的一条路子,能否念出来更多时候看的是造化和时运。
图书馆一隅小时候的读书更多像是一场任务,一场取悦父母老师、应付考试的重要任务。于小学和初中,读书即是上学,念书也即上学,除了每个学期的教材,课外书只是个书本上的名称。那个时候,写完作业完成任务,就是疯玩,或者帮着做家务。唯一能称之为课外书的就是找早几届的哥哥姐姐们的书本看,每隔一两年,上学的书除了主课,那些副课的教材会有不同,这种看了不用应对考试而且能了解些新鲜内容的书本,也是挺讨喜欢的。
高中时候,开始知道书本的另外一个世界,学习上也要求更多的课外阅读量。最为关键的是,对于教材式的学习,在长期的高压下,出现偶尔的反抗。学校外的小书店,琳琅满目的各类辅导书,还有各类的小说青春文学。每周的半天休息,总会去校外的书店逛逛,打着看看辅导书的幌子,去瞅瞅有什么新的杂志或是小说,一两个小时翻几页简介,也是很满足的。当然,在高考的学习重压下,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教程做试题,大部头的小说或传记是没有时间去完成看的,而薄薄的杂志则是很风靡,篇幅短小的文章,相互独立,很适合在繁忙的学业下偶尔翻看一下,放松半天。高中对面街道的那些小书店,普及了我对除教材之外的书本的了解,播种下了对书本另外的一个世界的期盼。
迈进大学校园,心中觉得最为神圣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干净明亮宽敞,一排排书架,摆放着各类书籍,无数先贤智者凝结的智慧都记录在其中。这是一个有墙有界的建筑,蕴含着一个无边无界无涯的浩瀚世界,知识与智慧在其中流淌。初入大学的我,无知而迷茫,自卑且恐慌,心中曾播种下的探寻书本的另一个世界的种子,开始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和时间。
读书让人安宁然后就是开始大量的阅读,小说、文学、历史、传记、社科、计算机等等,看得懂的看不懂的,都熬着看完,都努力看明白。犹记得在校园旧图书馆看的第一套书,历史小说朱元璋,跟着作者的描写,徜徉在元末明初的血雨腥风中,感受历史变迁的沧桑和“亡,百姓苦;兴,百姓苦”的无奈。从这开始,大学第一年的绝大部分闲暇时间都用在的看书上,看完的书并不能记着详细的内容,却能在心中在脑中烙下一些的印象,吸取书中的精华,感应智慧结晶的精髓,充实自己,开拓视野,解开心结,驱散迷惑。
读书不再仅是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书中了解过往,感知现在,探索未来;在书中见识不同的人生,找寻自己;在书中感知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消除恐惧和焦虑、感受爱和美好的力量。慢慢的读书是一种简单的习惯,无需刻意坚持,自然而然的养成和保持。走出校园,不再有考试和升学压力时,仍会去看书,去阅读,去思考。在书中提升学习能力,在书中修炼爱的能力,感受被爱的温馨,在书中寻找消除或是压制恐慌和焦虑的力量。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读书,一种与果腹一样的习惯。孟德鸠斯曾说: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诚亦我所想,深以为然。
读书,找寻一些东西,让生活美好,让心灵安宁。
--写于2016年11月13日,修改于2017年6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