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林
3月5日,与雷锋与周恩来有关的日子,意外地与我也有了关系。
那天是成都七中高三百日誓师与二诊动员会,我被要求代表高三教师发言。接到分管校长安排任务的电话的时候,我正在参与讨论二诊题,紧张忙碌,头昏脑涨,我说这两天正忙着,没时间准备,要不另请一位老师。校长说,是会上讨论决定的,又建议我在命题的空隙想一下就可以了。
一个曾经七八年熬夜写讲话稿的人,提起讲话稿发言稿就本能的拒绝和头疼。但已经是会上决定了的,而且校长给了我“在命题的空隙想”这么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指示,我实在开不了口拒绝。算是默认了。
命了一天的题,讨论到很晚,晚上11点过才回到家。终于有了空隙,但实在没有精力,也就没顾得想发言稿了。第二天又和备课组的同仁逐题研究讨论二诊模拟题,又过了一天。第三天,被要求交二诊停课复习日程与清单以及二诊后复习计划,找了几位备课组的同仁,商量讨论了大半天。距离3月5日,只剩下半天。趁半天空隙,准备发言稿。
因为这发言稿可能关系到誓师与动员的效果,我自然不敢有差错。写好后,分别请妻儿帮我看看,提提修改意见。他们提了很中肯的意见,我为儿子有良好的语言感觉与思考能力感到高兴。简单调整后,确定了下来。
第二天会上发言后,有班主任在群里点赞,然后有老师要求分享发言稿。小洪老师把发言做成简书,转到朋友圈。我嫌她选的照片不好看,就没有转到自己空间,大约是晚上,我自己另选了三张照片,连同发言稿贴在了QQ空间,随后链接到微信朋友圈。
不想小洪老师的简书,很快在学校群里传开,不少老师转发。到第二天,简书浏览量已经接近18万,我QQ空间的浏览量也在一天之内超过一万。然后就接到成都商报的采访邀请,半小时后,新城快报的记者也到了学校门口。当天下午,成都商报发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成都七中教师这篇文章刷爆朋友圈,被赞教育清流》的文章;第二天,《新城快报》用头版头条醒目地报道发言稿内容,又在第三版详细介绍;教育导报总编也发给我导报公众号转发发言稿的链接;一所著名私立学校的领导给我发微信说,正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我的发言稿;学校校友联络中心刘老师告诉我世界各地的校友群都在转我的发言……
接连几天,接到很多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没联系过的朋友、老乡、同事、同学、学生的电话,也有上一届、前几届的家长,还有我尊敬的老师们,说他们看到了我的讲话稿,说我很了不起之类。我不断重复“献丑了,献丑了”——这不是谦虚,而是我从心里就没觉得这篇稿子有什么了不起。
3月19日,原工作学校的同事学强主任(广元二诊审题人)发来一个截图,是作文题目,用的是我的发言中的一段,然后告诉我说这是广元市高三二诊的作文题,“借你的高见影响全市”。离开故乡这么久,还能有这么一点点用处,我还是很开心。
事情过去快一个月,今天在学校碰到其他学科组的同事,还有特别提到那天的发言……
其实,突然成为网红,似乎还影响较大,持续较久,实在出我意外。我并没有因为成网红而飘飘然,或者有丝毫的得意。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篇普普通通的发言稿,除了真心的鼓励之外,甚至不免有应景的成分,为什么人们反应如此强烈。真如台湾素书楼傅可畅教授所说“杨元林老师……的讲话,与当前主流价值非常不同的观点,竟使之成为网红。由此可见,他的话触动了社会的共同心弦”?傅老师说,“可贵的转变,但愿是一场集体心灵升华的开始。”真如网上一位叫“芝麻爸爸”的网友在《QQ快报》撰文所说“七中这位老师的演讲为什么刷爆?因为他直击了你我的内心”?
现在,我想说两句话:第一句是,向人们的是非辨别与对善的向往致敬!第二句是,我发言所说,并非思想创新,不仅没有创新,反而尽是些很古旧的观点。
世界病了,越来越重。过度逐利的风气席卷大地,几乎所有的角落。剧场效应愈演愈烈,恐惧和焦虑窒息了人们所有的人性与幸福感。越来越多的领域,包括最为清雅的地方,都逐渐成为贪婪者的猎杀场。生活不该是这样子,教育不该是这样子。人们都已感觉到和认识到,我们所走的路子不对,我们所在世界不对。这样下去,谁也不好过,甚至谁也活不了,包括那些暂时得意的贪婪者。应该有更好的生活,应该有更合理的教育方向。我认为,发言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共鸣,原因大概在这里。
我在准备发言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创新,只想规规矩矩地完成被安排的任务。我也没有,甚至就没有打算过,从现代后现代或者后后现代的思想里去寻求新鲜的思想,独特的见解。我只想老老实实发挥这个特定角色在这个特定场合的作用。
我努力寻求更有力量的东西,以提醒孩子们抓紧时间提高自己;我努力寻求更有镇定作用的东西,以平息孩子们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于是我把注意力放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孟思想,放在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思考与价值追求。
我开始回溯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内容当是什么?如何对待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于是这样一些句子从脑子里冒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仁以为己任。”“修己以安百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君子求诸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稍加整理:人为什么要学习?成为仁人,修己安人。学习的内容当是什么?求其放心。如何对待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过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求诸己”“尽人事”“学而不厌”“笃学而不倦”;对结果,“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于是这些内容就成了发言的提纲。
我期望以此激励学生胸怀更宽阔、意志更顽强、态度更从容,抓住备考,加强修身,砥砺德行,修炼心性,从而实现更好的成长。我不知道为什么个别同志——而且年龄并不小,学历并不低——会认为我的发言是要孩子们不努力,不积极。当看到网上有七中的孩子,在向一位自称五十多岁的网络达人,反复解释这篇发言稿很有激励作用,并非“败火”与泄气,我一方面为七中孩子的理解力高兴,另一方面,也为阅读理解在很大范围内还存在严重问题的现实感到忧虑和耻辱——语文教师的职业耻辱感。
我希望社会普遍的焦虑和恐惧能得到尽可能的缓解,我希望人心中的贪婪和自私不要过度泛滥,我希望学校能引导人们走向理想而不是阿谀世俗,我希望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都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希望因为学校的存在,人心会变得更好,社会会变得更好,而不是相反。
我不由想起了干国祥,一个民间的教育者,在十多年前,思考教育应有的样子,思考学校应有的样子,就在纸上写下了“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这句话后来随新教育的发展影响遍及大半个中国。
感谢干国祥,找到了学校存在的价值和应有的理想。感谢认同我的发言(其实是中国古老的思想)的人们,你们心底仍然留存着这个民族绵延几千年的智慧与文明,并且有着对社会和人们的善良愿望。因为你们的存在,这个世界不至于绝望。尽管我们还是看到很多人正在把学校、把教育、把孩子们拖向堕落的深渊,正在肆无忌惮地释放贪婪和野蛮。
但我相信,希望仍然在。因为古旧而千年不息的民族智慧仍然能引起极为广泛的人们的共鸣,干国祥们用全人之美课程办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良善的人们开始引领教育,官方和民间都开始关注立德树人……
或许,当我的这类发言被人们认为太过普通平常、了无新意甚至毫无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好了,这个世界就好了。我不知道别人当了网红是什么感觉,我实在没有丝毫的得意,我不想当网红,我只希望这个世界好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