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它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
这里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展示着那个时代武器装备的真实物证,有海底出水的两门巨型舰炮,每门重达20多吨,世界仅存。
还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等展览形式和影视手段,再现了当年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大海战、旅顺基地陷落、血战威海等北洋水师成军到覆没的历史过程,更是一个民族不容忘却的庄严记忆。
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结果。
战争从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历时九个月,主要在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进行。中日甲午战争为抵御外侮,中国广大军民前仆后继,浴血抗敌,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战争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前文已经说过,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只属中日军队的小规模战斗,中国海陆军损失不大,我们还有着雄厚的力量。接下来将是无比残酷的战争。
平壤战役:左宝贵血战玄武门
驻守平壤的两万余名清军,在叶志超的统帅下,沉迷酒色,既不利用险要地势设兵据守,也不修筑工事准备打仗,人心涣散。
1894年9月15日,四路日军大举进攻平壤。马玉昆率部在大同江东岸发炮还击,打死打伤敌人四百余名。
广东高州镇总兵、奉军统领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他率军防守牡丹台,亲临玄武门指挥作战,拼力抵抗。炮手阵亡后,他亲自操炮击敌,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捐躯。他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清军最高级将领。
在玄武门失守的紧急关头,叶志超不仅不组织抵抗,反而率先逃跑,致使全军大乱,被日军打死两千多人,俘获六百多人。叶志超逃出平壤,渡过鸭绿江。从此朝鲜落入敌手,日军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这就是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
平壤战役两天后,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这场海战被称为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海战历时约5小时,以日舰率先撤出战场而告终,但北洋海军却遭受重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致远、经远、等四舰沉没,副将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伤亡数百人。
日本联合舰队有六舰受重创,却无一沉没。自此,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血战威海卫(最后一战)
黄海海战之后,虽然北洋舰队还拥有大小舰艇40余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强令其躲藏在威海卫军港内,不许出港巡海,从而使日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制海权,造成了北洋海军坐以待毙的局面。
1895年1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并以海军封锁威海卫港口,使北洋舰队陷于港内,腹背受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不甘坐以待毙,请求主动出击,但为李鸿章所阻。
2月初,日本海陆军协同夹击北洋舰队,丁汝昌及广大爱国官兵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先后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击沉敌舰七艘。但是随着形势的恶化,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勾结北洋海军副统带英国人马格禄和顾问美国人浩威,公然胁迫丁汝昌献舰投敌。丁汝昌宁死不从,在弹尽援绝的困境中,绝望地吞服鸦片自杀殉国。
展厅内里有一组丁汝昌等将领大型群像雕塑,甚是感人。丁汝昌端坐于前,忠臣在侧,共同赴死。
解说词是这样的:“日军大兵压境,丁汝昌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积极联络海陆守军,以寡敌众,坚守孤岛。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头,他拒敌诱降,悲愤殉国。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戴宗骞等将领也自杀殉国。”
余决不弃报国之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丁汝昌
苟丧舰,将自裁。
——刘步蟾
2月12日,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了投降书,无条件向日军投降。港中军舰除被击沉者外,连同军火、物资全部为日军所掠,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威海卫之战。
甲午战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此战不仅改变了亚洲的传统战略格局,而且对世界近现代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百年风云一闪而过,多少往事都随那莽莽沧海滚滚东流去,但这里记载的甲午国殇的奇耻大辱,却是刻在中国人心头的一道百年未愈的剜心之痛。
北洋海军 舰船模型 炮 马关条约谈判 展厅一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