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评课的有效性。毋庸置疑的是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它更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常规备课互研,即使是作为一线老师最家常便饭的事,我也努力在潜心探索中不断改善,力争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
许慎说:“备,慎也。”初为人师时,我常常对这个解释处于朦胧的理解状态。后来,在我年复一年的不断成长中,我想我已懂得,所谓备课之“慎”,那就是首先要从精神上、思想上重视备课,谨慎而为,这里的精神我想一面是我们“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一面就是用我们的新课程理念来指导一切备课活动;其次,就要从行动上广泛学习扎实准备,唯有如此,我们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新课标理念下的备课,当以个体自备为前提、集体分享为关键、共同成长为归宿。今天且以我这学期主备的《小石潭记》为例,做以具体汇报。
一、自主备课
(一)研读课标及教学用书
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他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因此,在《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布之后,我立即购买了此书,一页页细读,并及时书写读后感,以此把握课标基本理念、熟记核心素养、明确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在我主备《小石潭记》前两周时,我首先翻开《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找到课标中对第四学段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的相关要求,其中第六条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
在课标的理解下,我继续深入研读《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阅读此书的目的是“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明确单元目标及文本编写意图,从而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目标指出: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小石潭记》文本编写意图:《小石潭记》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思所感,学习它,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思想和志趣,陶冶情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及民族自豪感;《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四,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的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作为典型的游记,学习它可以根据游踪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上三方面的理论学习下,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并理清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正确地确定了《小石潭记》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为:疏通文意,理解并熟读成诵。(重点);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难点);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重点)
(二)研究文本及教参解读
教材是我们落实课标要求的基本载体,文本便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我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目标首先作为初备的第一要务。翻开一篇课文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朗读,至少要读三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文本朗读做到口中有声音、眼中有画面、心中有情感、手中有圈点勾画。以此来实现读出意境,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句读等目的。
在反复朗读中,真正实现了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走进作者和编者的心灵。接着便进行整体研读、课时分析。这个过程的研究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借助教参《状元大课堂》从具体实词、虚词、较难句子的理解三个角度疏通文意;运用网络媒介化静为动,大量阅览《学科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关于本课的优课资源,以此达到激活教材资源的目的;结合实际,挖掘教材价值,合理重组,优化创新教学资源。
(三)把握真实学情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之前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在当下,结合我们平行班的真实情况,很大一部分同学处于读不懂文言文的阶段。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第一课时便已读通读懂为主;第二课时才带领学生去把握作品的典型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四)撰写导学设计及课件制作
我认为,撰写导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只是备课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不是备课的全部,而是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
我一般是先完成导学设计的书写,然后根据导学设计去制作课件,两者之间一脉相承。都按照我们本学期提倡的“四有”课堂完整环节准备,不管是课件还是设计中都明确呈现课标、重难点、导与启、学与思、议与展、评与析。
二、集体研讨
(一)主备人精讲磨课
在文本互研时,组内所有成员带上自备导学设计,作为《小石潭记》的主备人,我首先在备课组群分享课件,并打开课件具体从课标、单元目标、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四环节具体流程五个方面详细地汇报交流了自己的备课内容和设计思路。
(二)同伴质疑补充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中,同伴互助是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我们坚持推行的“备课组互研”便是同伴互助的一种。在我精讲之后,备课组长率先争对我没有涉及到的个别实词虚词,如“影布石上”的“布”、“记之而去”的“而”、“隶而从者”的“从等”提出质疑;组内老师也争对作者情感变化的解读提出是否可以巧妙突破的质疑。争对以上问题,组内老师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备课组长点评把关,给出科学合理地指导,获得组内成员的认同。
(三)完善优化再共享
会议最后,我根据互研交流的内容,争对质疑点,补充、完善、优化导学设计、课件,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方案给老师们再共享。老师们具体结合各班学情,调整改进自己的设计,进行课堂实践。
同时,我作为工作坊主持人,在精心备课之后,也将本课的研讨过程和导师进行了交流分享。陕西省教学名师惠绿雁老师在肯定我们备课之用心用情的基础上,给出了优化建议。她希望,我能够结合新课标实现任务驱动、情景化教学,时刻为赛教准备着。为此,我又重新备写了活动案例式20分钟微课设计,并及时进行了微课实践。
三、课堂实践及反思
一切细致的准备,都是为上课这一核心工作服务的。我的《小石谭记》,从备课到课堂实践反思结束,用时两周之久。
《小石谭记》作为山水游记的传世佳作,作者用笔简约,意蕴深厚;写景生动传神,特点鲜明;寓情于景,含蓄复杂。这样一篇课文,字数虽少,但要做到让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实属不易。
为此,在设计时是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采用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通过导与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与思任务明确,学法指导清晰,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打通路径;议与展能抓住自学困惑,进行合作探究,实现难点突破;评与析能带领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这一学期,是我第二次上《小石谭记》,却在精心准备之后,一周之内就在同一个班上了4课时(含微课)。总之,不管多么忙碌,凡是我主备的课文,我都能做到认真钻研,努力把它备成精品课,备成让大家难忘的、喜欢的课。
在此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将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努力使自己既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广的教育心理等理论知识,力争使自己成为智慧型教师,让课堂教学充满语文的诗意与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