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久没写工具之外的文章,今天写一篇小文章,主要关于 QQ 和微信。
从我使用这两款社交产品的经历,尤其是 QQ 空间和朋友圈,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体会:
随着时间的延长,社交产品的功能对人们的吸引力会下降(有人称之为产品老化),或者说是人们的兴奋阈值提高了,觉得产品不好玩了。
按我的观察,QQ 空间和朋友圈都遵循了一个类似的演变轨迹:
人们从最初的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分享出来,到动态逐渐减少,再接着人们变得越来越「封闭」,甚至用上了「(QQ 空间设置)访问权限」或「仅聊天」。
这其中,可能有人的因素,例如用户添加的微信好友过多,过多的好友会给表达这件事增加压力,就像张小龙在 2019 年微信公开课上,解释推出「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原因:
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子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了,他自己觉得压力小了。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来展现出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重读张小龙的这段演讲,不由得感慨一句,即便作为微信的缔造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产品或功能,它演变出来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受自己控制的,这个过程最多只能施加一些影响。
除了朋友圈动态变少,我还觉得人们之间越来越不愿意互动了,即便是点个赞,都要变得小心翼翼,自己发布的朋友圈多数时候变成了一场「独角戏」。(可能这是我的错觉)
在点赞变少这件事情上,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视角来解释这件事:
单方面的点赞相当于单方面的付出,这是反人性的,不能维持长久;只有长期相互点赞、双方同时付出,任何一方不感到剥夺,基于此建立的「点赞契约」才是持久的。
举个例子,我自己发布的动态少了,相应地收到的点赞数也会变少,而如果对方发布的动态还是和以前一样多,我就不太可能会给他每条动态点赞。如果给他每一条动态都点赞,我就会感到自己的付出变多了,打心底会觉得这种关系不对等。
自我臆想
我觉得自己是个逆趋势的人,当其他人都不怎么在朋友圈发动态的时候,我反而更愿意发。
我想了一下原因,其中有一个「臆想」,可能非常不合理:
人们发的动态少了,可能对朋友圈就没那么关注了,无形中会减少刷朋友圈的次数,此时我选择发朋友圈,看的人少了,在某种程度上社交压力也变小了。
社交产品,原本是一个沟通工具,但相比其他产品,人是社交产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它会涉及: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想要展现的自己
人们渴望被了解(关注)的心理需求
人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难以捉摸,但你可以通过一些用户行为(细节)来观察别人,这也是社交产品最有意思的地方。
微信团队之前在微博上发过下面这四张图,搭配的文案为,「当代人试探性聊天的几种方式」:

写在最后
微信朋友圈后面会怎么变?是否会有新的能力?最终会变成什么样?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无法预测的,但唯一确定的是,有变化好过没变化,即便有时候我们看不懂、摸不透变化的意图在哪。
我不确定腾讯未来是否能再造一个新的成功的社交产品?人们是否会愿意迁移到新的产品上去?
假设有新的产品,人们也愿意迁移过去,我更关注的是,人们是否会恢复最初玩朋友圈、频繁发布动态那股劲呢?
我不得而知。
或许企图靠一个新产品来恢复人们的表达欲,本来就是一种妄念。
以上,我说的都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