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塔尔寺,车子直奔下一站。藏语里叫做“纳木错湖”即青海湖。
到了青海湖已经是傍晚时分。我们在落日烧得正旺的是时候,穿过没膝开得刚刚好的油菜花田。有着像眼睛一样清透、看不到边际的水面平铺在面前。小水波轻轻吻着岸边,溅起的水花唱着摇篮曲,就像是一块带了很久,水头非常好的玉石,从王母娘娘的身边偷偷的溜掉,悄悄的伏在青藏高原的胸前甜甜的睡去;然后再到润润透透的在湖里泡着澡;这一泡就是几万年。

落日,从定在空中,焦墨般云彩的缝隙里,挤身出无数道光来;远处深一层浅一层交错在一起的山峦,齐刷刷的挡住天空想要继续铺展开来的去路,叫人联想起佛像背后的光。四周很静,好像水面能吸收人世间的喧闹一样,几只鸥鸟摆出主人的样子,“啾、啾”的叫两声,展开它的大长翅膀,飞走了。它比大海蓝的清透,他比大海更温柔,比大海更纯净。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青海省的名字,是因为有青海湖而得名。一直以为,最早以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大海的时候,青海湖是海底最深的那一部分,如今青藏高原称为世界屋脊,祁连山的一个分支,著名的日月山把河水拦截成堰塞湖湖,成就了今日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

青海湖有两件宝,一是湟鱼,二是鸟。著名的鸟岛就坐落在青海湖上,青海湖是鸟类的天堂。这里鸟类的主要食物是湖里的鱼,而青海湖里属青海湟鱼最有名,也最多。据说,青海湖虽是咸水湖,但其成分和盐分的含量并不太高,海里的生物无法在这里存活。淡水中的鱼类,也是更甭提。
原生的黄河鲤鱼。随着水中盐分的增加,黄河鲤鱼也逐渐的脱去他多鳞的外衣,减肥成功,身材苗条了许多。青海湟鱼是矜持的,虽然是独一无二的鱼类,却绝不因此成灾,而且每年只长一两肉。真是一种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的鱼。
这里的藏民也把鱼类看做圣物,从不捕食。但随着人口的大规模的迁徙,和青海湖水位的降低,青海湟鱼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今青海湖已经禁止捕捉青海湟鱼,它成了受保护的生物。
关于青海湖的传说,当地的汉族、蒙古族、藏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最美的故事,最精彩的我认为要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了。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还说,纳木错湖等了我多少年,我便等了你多少年!可见,纳木错湖在仓央嘉措的眼中,不是一块美玉更像是一滴泪,如此的美、如此的神圣。对于他过早的圆寂,官方的消息是,仓央嘉措是在纳木错湖边,因病早亡的。这对他来说是圆满的结局。
沉寂在,青海湖仓央嘉措情节里的我忽然觉得,信仰的味道本应该是苦涩的,如果非要给它一种颜色的话,应该是盐的本色——灰白色。

大西北的太阳下山,要比北京晚至少两个小时,当落日给青海湖描上背光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导游给我们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湖边。’结果还是有人不守时,车子绕湖环形了进两个小时,到达宾馆已经是半夜了。
到湖边必须穿过一片盛开的油菜花田,一片金黄的。它可不是我们常吃的蔬菜,是一种,菜籽可以榨出油,耐高寒,是青海西藏特有的植物。花间的道路是是牧民自行开辟的,要想从此路过,每人20块;黄花地里挖个坑,四块板周围培点土,数数游客1、2、3、4、5,厕所收费,钱包你就别捂。
道路很宽阔,周围林立着各色的小卖部,大大小小的饭馆、宾馆。灯火通明,空气中满满寒冷潮湿的气息铺面而来。给人一种错觉,来到了大海边上,立起耳朵来想听听海浪的声音,黑暗处静悄悄的。倒是增添了许多的神秘。由于是旅游旺季,所以都是二十四小时亮着灯。老藏民大概是不会做这样的买卖的,回族人擅长做。在一家小超市里,竟然意外的见到了北京市场里常见的维维豆奶,感觉很是亲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