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本关于记忆的书,印象较深的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关于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我们的记忆力。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只有感情足够强烈的时候,才能对记忆有影响。回顾印象较深的事,肯定是让你受到某个情感波动最为强烈后,才记忆犹新。但在我们记忆中的知识,并不是每一个都经过了强烈的情感,可见情感体验并不是学习和记忆的必要条件。
有观点表示,重复也是一个能够加强记忆的重要因素。记得上学早读课,读语文和英语,不断重复背诵,昏昏欲睡嘴唇还在动,下课后回顾,只记住朦胧的大概。机械重复伴随着整个上学生涯,记不住还自责是重复的次数不够多。这种重复记忆固然能够记住一些知识,但效率非常低。
那么最佳的记忆方式是什么呢?不着急揭晓答案,试问自己有一次上早读课,竟然能够从头到尾把课文背诵下来,是怎么做到的?通俗来讲是你用心了。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重要因素。用心了的专业术语是思考了。也就是在大脑中反复思考某件事,大脑认为这件事很重要,有必要保留下来,便会放入到长期记忆中。按照《考试脑科学》中的表述,反复训练的信息,是欺骗了“海马体”,被认为是“利于生存的必要条件”,才会让大脑不惜消耗巨大能量,得以进入长期记忆,以供日后随用随取。
这就不得不说费曼学习法,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讲给别人听的知识点,往往印象会特别深刻。原因就是,为了能够逻辑清晰的讲解出来,要不断的思考和加工这个知识点,如此用心的过程,大脑会进行吸收和消化。这个思考过程,是加强记忆的最佳过程。
我做过几年讲师,现在记忆深刻的专业领域的知识点,就是在那个时间段记住的。通过上课,把原来模糊且是盲区的知识点,经过大脑反复思考,把混沌一片的零散知识点,通过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就形成了难以忘却的长期记忆。
当然在讲给学员听时,并不会只有干巴巴的知识点,还要辅助以故事。故事,这种古老的解释世界的思考方式,是能够帮助记忆的有效因素。之所以更容易记住故事,是因为我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就是用这个方式在思考。所以当讲解一个难懂的知识点时,都会配上故事,把知识点加入到这个故事的情节中来,人也就进入了某个意境之中,会随着你的思路进行思考。
在故事中不是直接给出学员答案,而是制造困境和冲突,反问他们该如何破解。通过讲师人为的制造障碍,让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了这样的思考过程,得出的答案,才有意义,才更有效。让别人学会就是引起对方的思考。反过来也一样,我们要学会要记住某个知识点,要引发自己进行思考。
以上可以总结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所学知识?认知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有意义,而故事结构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