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从下午开始,洋同学将步入寒假的“轨道”。
洋:“妈妈,我放假啦。”
我:“放假好啊,既能享受自由的时光,还能体验自律的价值。你的事情你说了算,好好享受这种“自己当家做主”的感觉吧。不妨说说看,你对自己的假期有哪些具体的想法?”
洋:(此处省略)。
我:“挺有想法的嘛,不错,还有吗?”
洋:(此处省略)。
我:“还有吗?”
洋:“没有了。”
我:“嗯,这些想法都非常好,假如还有的话,会是什么呢?”
洋:“好像真没有了,刚才说的那些能做好就很不错了呢。”
我:“嗯,刚才的那些想法确实不错。假如,给那些想法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做做分类的话,你觉得给它们怎么排序会比较合适呢?”
洋:(此处省略)。
我:“非常棒!不但很有条理性,而且还能满足你的实际需要,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爸爸妈妈都举双手赞成,并会全力支持你!你觉得,爸爸妈妈需要具体怎么做,能更好地支持到你?比如XX方面。”
洋:(此处省略)。
我:“妈妈和爸爸保证完成任务。而且妈妈和爸爸都坚定地相信,你一直都是一个目标清晰、勤奋努力、思维灵活的孩子。所以,完成你的目标,实现你的梦想,为你自己加油!”
洋:“嗯,为自己负责,这不很自然的的嘛,嘿嘿…”
我:“用本地话说:真宜当,不糙。妈妈在你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制定一些个小计划,但是那个时候的我,执行的不是很好,经常会给自己“放水”,为此我还经常自责过自己。
后来学了心理学之后,知道了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也更清晰了大脑结构的发育次序,知道了大脑皮层分为:枕叶(视觉刺激中心)、颞叶(听觉刺激中心)、顶叶(感觉和压力刺激中心以及注意力调节中心)和额叶(推理、计划、情感、问题解决和部分语言及运动有关的中心)四个部分。
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生理层面大脑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律性培养,还需要有家长适度地参与。也就是说,青春期的自律性培养,需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你在自律这方面,有没有过和老妈曾经给自己“放水”的行为差不多的行为啊?”
洋:“肯定有,嘿嘿。比如……”
我:“过去已经发生了的,只需要看到它们,并从中总结经验或者吸取教训,然后安定现在,看向未来。妈妈在讲课的时候,会用“角色扮演”等心理学的技巧去制定课堂规则,规则仅限两条,不能多。然后,当现场的家长们探讨出两条达成共识的规则之后,妈妈会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愿意为自己的承诺负责任,也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刚才已经达成的两条共识性规则……(此处内容省略)。所以,万一、假如做不到,怎么办呢?’
你觉得,老妈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洋:“这也是自律+他律?”
我:“恭喜你答对了,是的。按说成年人的大脑已经发育成熟不用再需要“他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是有“趋利避害”的本性的,而且在心理学上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会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能够轻松做到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现实却经常是事与愿违,因为很少有人做到绝对的自律。泰戈尔在他的诗集《飞鸟集》中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我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把这句话改成了:‘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从“脑”到“心”、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
这里面的关键因素可以用“他律”来介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也叫“规则”。所以呢,你也可以思考一下:假如,我说的是万一、假如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呢?你会如何看待你自己?会怎样对待你自己?可以用什么方式提醒自己?愿意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需要爸爸妈妈怎么做?
这些问题留着慢慢思考,不着急。”
……(后续内容省略)。
我们相信全天下的为人父母者都是爱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有待不断地商榷和提升。你对孩子的爱,是“效果取向”还是“控制取向”呢?
整理我和洋同学的对话互动,谨以此文引发更多家长们的思考……
晶智馥宁~润心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