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两天,最大的情况就是困,
节后综合症和倒时差一样难受。
整个春节假期,
刷剧、出行和朋友聚会等事宜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
纵情欢娱、通宵达旦,
导致生物钟紊乱。
临近上班,发现自己睡眠不足了,
想补觉,
随即陷入“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的尴尬局面。
睡眠不足会导致人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自控力下降,
我晚上熬夜的话,第二天就很不愿意码字,
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
神经生理学中的葡萄糖代谢追踪实验证明:
24小时内缺乏睡眠,
将导致大脑皮质葡萄糖平均代谢率下降7%,
意味着大脑的活跃度平均下降7%。
这就是我们在睡眠不足时决策力和语言表达力变差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
大家做每日安排经常是从起床时间开始规划的,
其实这是时间管理方面的一个误区。
因为第二天能做多少事,
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前一晚的上床时间,
它是第二个工作日的起点。
为了更加顺畅的工作,
还是建议大家假期不要过度“纵欲”,
把自己吃喝玩乐各方面的欲望都收一收,
不要报复性糟蹋自己的睡眠。
因为规律作息真的可以带来惊喜。
长期的规律作息会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保持长期的身体健康。
一时加班不是核心竞争力,
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加班才是核心竞争力。
长期可持续地加班必定离不开一个好身体,
“论睡眠质量的重要性”等话题热度又高了。
工作和学习都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突击性的快速吸收,
一种是细水长流性的日积月累。
而规律性的作息,
有助于大家掌握这些依赖于规律性的日积月累的技能。
“早点休息”、“少熬夜”这些话每天在耳边萦绕,
那么到底如何避免无效熬夜,
如何让自己按时睡觉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咨询师李初曦说:
职场人的报复性熬夜实则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
因为白天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
于是便通过熬夜来增加对时间的掌控感,
或者实现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因此,为了对抗熬夜,
我们可以尝试增加自己白天上班的摸鱼时间。
有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
员工平均每天的摸鱼时间有1到3个小时,
60%网上购物发生在工作时间。
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有这么多摸鱼时间,
却依然感觉回家太晚自己的时间不受控,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工作中这部分被浪费的时间,
当作是放松休息的时间,
起码心态上并没有觉得这是在休息。
所以对于996的同学来说,
完全可以主动掌控好这些在所难免的摸鱼时间,
比如每工作50分钟出去外面走一圈,
或者和稍微空闲的同事交流沟通下。
不要觉得偷偷摸摸或者是被动的休息,
而是要有自我主动选择的掌控感。
除了提高对白天摸鱼时间的掌控感外,
我们还可以提高对晚上娱乐时间的掌控感。
大部分人把时间花在看电影、刷视频、
打游戏这一类被动性娱乐上。
这些不太用脑的被动性娱乐,
往往让我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导致娱乐时间远远超出预期。
你可以尝试将被动性娱乐变成主动性娱乐,
以输出为前提去做这件事。
比如控制不住想看电影时,
就预想着自己要从哪个角度写篇影评;
这样做就会让你更容易注意到时间的流逝,
避免被娱乐情节带着跑。
写在最后
长期奔赴在996、007战线的职场人们,
相比于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好时间管理上,
更建议大家优先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
因为规律作息是一切时间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睡前多做些重复性、相对枯燥的事情,
比如可以看书,
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杜绝“开工大困”,从维护生物钟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