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看了一位著名台湾导演钟孟宏的作品《阳光普照》,里面的男一号阿豪,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设,因为抑郁症自杀,给了我很多思考。
影片讲述的是台北的一个普通四口之家,父亲是驾照教练,脾气暴躁,人生座右铭是“把握时间,掌控方向”;母亲是给陪酒女化妆的化妆师,性格温和压抑;大儿子叫阿豪,不仅长的很好看,还乖巧,懂事,喜欢为别人着想。从小就是优等生,却因为没能考上爸爸期待的第一志愿医学院而选择复读;小儿子阿和,混迹街头,爱打架,影片一开始就因为砍人被关进少管所三年。

阿豪和阿和就像南极与北极。哥哥阿豪被要求在极昼中暴晒,没有阴影藏身,也不能像司马光一样砸开缸解救阴暗的自己(影片中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了新的改编)。弟弟阿和则在极夜中瑟瑟发抖,父母的爱不曾覆盖到他,爸爸在外人面前重来只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要读医学院,都不承认他的存在,而妈妈也连他会骑自行车都不知道。
阿豪自杀之前删除了自己所有的信息,只留下了一条写给唯一女同学的讯息:“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进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躲在少管所里),甚至司马光(躲在水缸里),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暗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哥哥阿豪就是旁人眼中的太阳,被盼望着,被期待着,他只能持续燃烧自己,却没有丝毫的阴影可以躲藏。大家享受着他身上的温暖,却从不知道他需要什么。随着影片继续,承载着家人希望的哥哥阿豪,被心中的阴暗吞噬,跳楼自杀了。后来,父母的爱被迫转移方向,弟弟阿和也从阴影中被解救出来,沿着路边奔跑出黑暗迎接阳光。所以从电影的结局讲,哥哥阿豪用死去救赎这个有些畸形的家庭,最起码解救了弟弟阿和。

阿豪很显然很早就已经有了抑郁症,只是他的父母重来没有真正看见过他,更不懂他。我们知道抑郁症的核心是因为愤怒转向自身。你对他人有愤怒,但你无法向这个人直接表达愤怒,因为你担心你表达了之后会导致报复,或者Ta就离你而去,不喜欢你了,所以一个愤怒转移方向,变成攻击自己。
哥哥阿豪一直是一家人的希望,受到一家人的关注,反而弟弟阿和一直被父亲嫌弃,谩骂,贬低,或者殴打。为什么抑郁的不是弟弟阿和,而是哥哥阿豪呢?
对创伤的研究表明,创伤性事件的目击者,比遭受创伤的人,可能心理创伤更严重。为什么呢?因为被挨打的那个孩子,内心的攻击性还可以指向施暴的父亲,或者社会,所以他也许不会抑郁。而这个看见施暴场景的孩子的攻击性却无法直接指向父亲——因为他自己没有挨打,同时,他也会因为自己是幸运者而自责。长久的影响可能是,他以后会回避所有自己“幸运”的事情,当然包括回避快乐的情绪。就像影片中的哥哥阿豪,优等生却没有考上医学院,重来不会微笑。
解救他的唯一途径就是:营造一个安全自由平等的关系,使他觉得,释放攻击性,或者表现人的阴暗面,是被允许的。
最后回到影片中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暗指阿豪)不是怕鬼魂之类的东西,司马光怕的是没有能力与自己好好相处,所以是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而一个人在学会与自己相处之前,最应该学会的是如何与自己的客体关系(重要他人)相处。是否能在一个平等自由尊重的安全环境中,真实的呈现自己,这个真实包括人性的多面,比如阳光面、阴暗面、灰色面等。中国式的教育,为了后代进入“阳光”可以不惜一切。但哪有人可以永远在阳光里?有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最后也送给大家:真实远远比完美更有力量。
注:本文并不是为了讨伐我们已经老去的父母,毕竟他们的问题有很多综合因素导致。只希望能让正在做父母,特别是二胎父母的我们或者曾经是孩子的我们有一些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