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4)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4)

作者: 清新空气Y | 来源:发表于2024-07-21 22:34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

作为中华帝国的首都,明清两代的北京气势非凡。运河般宽阔的护城河旁,芦苇挺立,岸柳成行,树影婆娑。每当鸭子在河上滑行,或清风从叶间梳过,倒映在水面的垛墙就会开始颤动并破碎,展现出梦幻般的景象。

抬头望去,城楼和城墙突兀高耸,在万里晴空的映衬下现出黑色的轮廓,门楼那如翼的飞檐凌空展翅秀插云霄。行人昏昏欲睡地骑在毛驴上进入城门,身后农夫肩挑的新鲜蔬菜青翠欲滴,耳边响起的则是不紧不慢的驼铃。

这就是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笔下的北京,准确地说则是1924年的北平。它是中国所有政治中心的典型和代表。也许,两三千年前的王城也就是这个模样:同样巍峨的城楼,同样浑厚的城墙,同样古朴的城门,把威严的王宫和喧嚣的街市与恬静的乡村联系起来,只是没有骆驼。

是的。夏商周那会儿,驼铃还没响起。但,一定有城。实际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从建城开始,所有的文明古国也都有自己的城市。城市,是文明的标志。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城市加周边农村为一国,叫城市国家,简称城邦;另一种是中心城市(首都)加其他城市及其农村为一国,叫领土国家。两河流域南部最早出现的,就是城市国家;兼并了上下埃及的第一王朝,则是领土国家。

领土国家也好,城市国家也罢,都得有城市,也都要以城市为中心。事实上,在我们古代文献里,国就是城,城就是口,比如国门就是城门,国中就是城中,而国人也就是国都里的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是如此。

其实在春秋时期,城市国家已经不多,大国也都是领土国家。领土国家的"国"就是首都。但,即便在春秋,法理上的首都也只有一个,即周天子所在地,叫"中国",意思是全世界的中心城市,后来才泛指京都所在地区。

用中国一词指我国,其实是很晚的事。

至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古人是叫"邦"的,国家也原本是"邦家"。后来因为避汉高祖的讳,才改邦为国。其实国只是都城,邦才是全境。城郭之内曰国,四境之内曰邦。


中国古代的官员,京官也好,县令也罢,都会在自己的家乡买田置地,随时准备"告老还乡"。必须一辈子呆在城里,还只能呆在城中城的,只有那可怜的皇帝。

于是作为补偿,皇帝修了御花园,贾府修了大观园,欧美的贵族和富豪则在乡间建造或者购买了别墅。城市确实未必美好,那么,人类又为什么要发明它?为了安全。

安全从来就是第一位的。从原始人的洞穴,再到房屋和聚落,人类聚族而居不仅为了抱团取暖,更为了实际上的安全性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作为最大的聚落,城市无疑比农村安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

对于农业民族来说,安居才能乐业。这就不但要有前哨,还要有退路。靠近田地的村庄就是前哨,有着高墙的城市就是退路。兵荒马乱,能够进城避难;遭遇灾年,可以进城要饭;有余有不足,则不妨进城交换。

城市,让农民免除后顾之忧。

因此,在战事频仍的古代,最重要的是筑城,最持久的是围城,最艰难的是攻城,最残忍的是屠城。

难怪游牧民族没有城市也没有国家了,他们用不着。

我们民族,不但“很农业”,还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所以我们不但要有城墙,还要有万里长城;不但要有国家,还需要中央集权。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之一北京,还得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道城墙围起来

国家,是最大的屋顶;京城,是最厚的城墙。建立国家,首先图的是安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中天中华史·国家》(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td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