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也就是说,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的“心学”是注重实践的,只在内心做涵养的功夫是不行的,必须要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这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就如同一个学生,只考高分是不行的,还得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那才是真正的人才。高分低能不足取,不仅要当秀才,还得当“兵”。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不仅要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才能真正受到教益,学得知识,体察社会民情,知人间冷暖,会说话,善沟通,能隐忍,增才干。
王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不可分为两截,知行合一,互为影身。
王曰:“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王阳明说的“理”,是天理,这句话的本义是:以遵循天理为主导,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导,则未必能够遵循天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保持理智,一定会宁静下来;而宁静下来,未必就能保持理智。所以说,只有内心澄明的人,才能真正达到宁静之境。
在这本书的注释里,我知道了所谓“君子不器”的说法。“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言下之意,君子是有大用途的,因为他知道“理”,上可超凡入圣,下可辅佐君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难当啊。
王曰:“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意思是:圣人达到天地各安其所、万物各遂其性的境界,也就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逐渐培育而来。后世儒者不明白格物的学说,看见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便希望在刚一下手时探究透彻,哪有这种道理?这是不是告诉人们,研究圣人超凡入圣,也得一步一步来,圣人是怎么慢慢达到那个境界的。做学问,涵养性情,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得一步一步来,其间肯定有反复,要及时加固,天长日久,道行日深,内圣外王,水到渠成的事。学习与教学更是。我们经常犯了这种错误,想把所有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间里一股脑儿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贪多嚼不烂,这是“格物”这一过程里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明白,何以成其师?日渐精进是从内部的吸收来说的,不是外部硬塞的,这是内外的不同,有本质的区别。
又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段话用种树来比方做学问,说明做学问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其意思是:立志用功,就好比种树。当它是树芽的时候,还没有树干,等到有树干时,还没有枝条,有枝条然后才有叶子,有叶子然后才有花和果实。刚开始种树根时,只管去栽培灌溉,不要想着枝条、树叶,也不要想着花和果实。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工夫,还怕没有枝条树叶、鲜花果实?窃以为,这过程虽然不需要空想,但肯定是充满期待的,不然人生就像修苦禅,也太枯燥乏味了,还有什么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