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觅中华》中寻觅中华
作者 | 柯基welkin
作者简介: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工科女,在读学生。喜欢写作、摄影的记录者,但由于专业毫不搭边只能空闲时自己琢磨。
故事大概:从余秋雨的《寻觅中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艰辛,有感而发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一辈文化复兴及传承的思考。
写作初衷:让更多人了解这本书,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在当今社会下,特别是疫情期间引发的民族自豪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传承发扬它。
ONE
这本书是余秋雨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相比单一讲历史的史书加入了他的经历、他的感悟、他的心性。如今重新捧起这本书,我们不但能感受那个时代灾难给文化带来的冲击,老一辈文学家的伟大人生···还能更加了解中国这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丰厚底蕴,以及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认知。读完后你或许会发现在现在这高速发展,科技腾飞的新世纪,书本文字给人内心带来的慰藉是电子产品永远所不能替代的。
坠入书中的第一刹那是感觉有一位老者发出了一声浅浅的叹息,能在序言中就让我产生如此共鸣的书着实不多,后来转念一想,也许正是应了书中白先勇先生解答作者疑惑的那句话“你碰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那是一种文化DNA,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大家读你的书,也就是读自己。”因为这句话我还一度思考和在内心抨击了那些看不起自家文化的人,思考了特别久,中华文化如此深厚的底蕴为何迟迟不能出现在最绚丽的舞台。
TWO
纵横书页间感受到的是从炎黄开始一直驰骋到清末近代的快感,是传说故事中的奇妙,是甲骨文发现到研究的曲折,是三国的磅礴,是盛唐的繁华,是宋代的乱中有序,是近代的岌岌可危···那一段段记忆随着文字重新浮现,或许是老人口中的代代相传,或许是历史课本上的有板有眼,亦或真的是骨子里刻着的基因,就像是走马灯快速的在脑海里生成一幅壮丽河山。这一段段文化是五彩的,因为时代的不断进展;是血红的,因为有无数先辈的牺牲;但更是发光的,能让人看到的希望。
余秋雨先生的寻觅在灾难时期为自己找的清净,是“半山藏书楼”的潜心翻阅搜索研究。而我的寻觅是在和平年代的寻根问祖文化沉淀。同样是寻觅,先生在漫漫长河里引出了一条小溪,而我在这条小溪间摸鱼捉虾。显而易见我万万达不到先生的造诣,但也能明白和了解大部分的珍宝。
历史往往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的乏味的,是无用的摈弃的。但唯有历史是值得缅怀的敬仰的,值得记住和传承的。从上古传说中的精卫填海到古代为民为官的两袖清风,再到书中还未提及到现代的女排精神和最近抗击疫情的无畏无悔,这些都终是历史长河中的星星。而今天与明天都是未知和需要奋斗的,所以我想历史与文化永远都不是枯燥的,相反过去的总总,好的坏的、失败的成功的才是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THREE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问卜殷墟这一篇,甲骨文研究的整个过程,无数的中国学者陨落在此。先生写“一个伟大的事业在开创之处总是杀气逼人”但先生也说“这并没有阻吓中国学者”牺牲和那时的时代有关,但大丈夫永远不缺。如今寻觅中华的任务落在的我们身上,我们需要去复原那个神秘的残忍的风雅的奋进的时代,去挖掘传承独属于华夏儿女的宝藏,唤醒基因里的龙吟。
最后请允许我用最无法忘怀的“问卜殷墟”这一篇的结尾来画上这段旅程的句号。
“那就出发吧。什么都可以舍弃,投身走一段长长的路程。问卜殷墟,问卜中华,这次的‘贞人’是我们。”
_THE END_
注:文章首发于『萌芽论坛』微信公众号
有偿投稿邮箱:writer@mengyaluntan.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