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对冬至有一种畏惧心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冬至断绝行路的传统,如《周易·象传》载:“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此外,战国成书的《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冬至日的特点及人们应有的行为:“旧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弃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主张君子要在冬至日斋戒,禁绝各种欲望,身心安定,达到身宁事静,以待阴阳的转化。这是白天变短,阴阳二气两争,各种生物都已荡然沉寂的要求。
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在先秦,人们把冬至看做一个息事宁人的节日。汉代更是沿袭了先秦以来的古老传统。如《后汉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直到唐代,冬至在人们心中还是一个充满凶险的节日,因为冬至反映的是一年农事的终结,也意味着一年生命周期的结束。
冬至是死而复生的关键点,因此,冬至绝事、安身静体便有益于顺利实现阴阳转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