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与古人“相处”,应如何对待古人创造的文化,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先贤?社会发展到现在,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现今人们的耳畔响起,先让我们看看到底是哪两种声音?
第一种,认为今人不如古人,学习古人应该跪着学。因为大师都是古代的厉害,近代已经鲜有,现代更是只有砖家和叫兽,因此今人不如古人。今人学习古人应该如供奉至圣先师一般,毕恭毕敬。
第二种,认为古人不如今人,今人不必再学习古人。因为历史是前进发展的,现代的知识和技术早已在古代之上,古人的那点认识很多都被证明是谬误,古人早就被今人超越。今人学习古人已经没有必要了。
以上两种声音说到底,都是对古人的认识不深刻不彻底的表现。
古代文化流传至今,古人的智慧与光芒,曾一度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熏陶着我们的精神,充实着我们的底蕴,使得现今的我们用更宽广的胸怀,更绵长的视野去拥抱世界与自然,我们要学习古人,学习他们的精粹思想、学习他们不畏自然的勇气,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古人所处的时代局限。只有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古人及其留下的精神财富,才能取长补短,兼容并蓄。现在请你跟着我,一起来探索下学习古人的原因、具体要学些什么,以及我们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我们今人为什么要学习古人?
1、古人是今人的本源。
不知古人,则不能真正了解今人。古代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源头,了解古代的文化才能理解现代文化。古人是古代文化的载体,鉴古则明今。
譬如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思想最重要的先哲,两人的死分别决定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走向,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去了解他们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则根本无法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本质的差别。而东西方的文化是如何分别形成,又如何在近现代碰撞、冲突进而交融,这恐怕也要靠追踪一个个古人的思想和经历来了解,进而去了解我们所处的现今的世界。
2、为世人所传颂的古人是古人中的精英。
今人常说的古人不如今人,实际上是就总体而言的,因为古代科学文化水平总体的低下,再加之统治阶级垄断知识,古代的常人必然不如现代的常人,但在古代拥有知识的阶层中,往往涌现出天赋异禀的人才,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精英,跟这样的精英相比,今人中的常人自然要稍逊一筹。
今人往上数三代,还能知道其祖先的姓名、所作所为的,毕竟是少数,因为精英总是少数的。而那些为世人传颂至今的古人,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样的精英:近如曾国藩、康有为之辈;远如李杜、王安石这样的人物;追溯到上古,还有如孔子、老庄这样已经被神化的先哲。要知道学习一个诸葛亮的价值大于学习十个臭皮匠,因此鉴古是有价值的。
3、古代的精英总是比现代的多。
精英和天才,在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一定是少数的,而客观地说,古代特定时期的精英较之现代,肯定是较少的。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历史的推演,不断有精英被归入古人中,因此可以说,古人中精英的数量,比今人多得多。因为古人的历史跨度,是上千年的,而能称得上今人的,恐怕只有数十年之短的时期,在如此不平衡的对比中,自然是古人的杰出人物要多于今人。
4、大浪淘沙,历史积淀下来的总是更优秀的。
历史的作用是伟大而残酷的,历史让人记住的,往往是最顶尖或者最有成就的人。有些人虽然出身精英阶层,又天赋异禀,坐拥世俗的名利,但如果没有做出什么让历史铭记的事迹来,终究会被历史所遗忘。而有些人却能凭借其影响后世的杰出一生,甚至杰出的一刹那,永远被人记得。
比如当年名落孙山的唐代诗人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冠绝全唐诗,至今苏州的寒山寺仍是日本游客最常去的中国旅游景点之一,而与张继同一届的状元榜眼探花和众进士的名号,多达数十人,但有几人能够记得他们?那么现在名噪一时的今人,经过数百年之后,又有几人能为后人所知悉?历史总是将最有用于后人的古人留给了今人,我们为什么不去学习古人?
第二、学习古人的什么呢?
1、古人的经验。虽有不堪现今使用的状况,但古人的经验是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值得肯定的。
2、古人的用心。为什么古代大师多于近代,而现代已无大师?除开社会、自然的知识的探索越来越高深和广博,一人无法独揽的客观因素之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今人渐已没有用心之闲暇,亦无用心之意愿。
3、古人的智慧。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古人与今人并没有太大差别,古人无论身体结构还是脑容量等,都跟今人无异,古人不是猿人,所以古人并不比今人低级。今人可能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术,但思想方面的成就,古人不比今人差。在瞬息万变的人类社会中,唯一没有进化的恐怕就是人类本身。因此,古人中有智慧超越今人的,自然不在少数。今人想破脑袋想出的主意,也许古人早就想到了。所以今人对于古人的超越,不要夸下海口,在传承古人智慧的前提下,继续前行。
第三、应注意古人的哪些局限性:
1、知识水平的局限。
前文说了,古人的知识水平不如今人,所以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是有天然缺陷的。比如唐代的韩愈是文学大家,但其知识水平不足,仍相信天人感应的说法,所以作《祭鳄鱼文》以期望鳄鱼能离开其管辖的州府,虽然最后鳄鱼真的离开了,但这岂是《祭鳄鱼文》的功劳?
2、阶层地位的局限。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再聪明绝顶的人,当他身处的地位是高高在上时,难免无法体恤下人。比如南宋大儒朱熹,对汉族哲学思想和外族哲学思想的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是一个讲理讲道德的老学究,对于当时民间高发的出轨事件极为不满,故提出了禁止良家妇女出门的规矩,因此男女大防、妇女裹小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规矩就开始在南宋以后流行。明明是男女都有问题的社会现象,朱熹却把责任都归咎在妇女身上,最终造成了妇女地位的大幅下滑,甚至可以说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陷入了倒退。
3、人生经历的局限。
因为各人的人生际遇不同,因此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有不同,这样我们就要加以分辨古人思想中的局限性。比如三国魏时期的曹丕、曹植兄弟,两人都是大文豪,又都是政治家,只是结局我们知道,曹丕继承魏王,进而代汉,而曹植竞争继承人失败后,一直被曹丕及其后人弃用,晚景十分凄凉。
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曹植则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按说曹植文学水平在曹丕之上,曹丕尚且重文,为何曹植轻视?我们该听谁的?
其实从二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曹丕志在天下,工于心计,作《典论》时尚未登基,此时的他当然想笼络天下的读书人,故盛赞文章的深远意义,而曹植写《与杨德祖书》时,已经面临竞争失败的局面,此时的他空有满腹经纶而不得施展抱负,因此自暴自弃,轻视自己所最擅长的“辞赋小道”。从人生经历出发,两人的思想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我们就不至于被他们的相反论调所误导。
不同时代都有可能产生杰出的人物,都有机缘出现璀璨夺目的智慧结晶。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平常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先辈留下的文化财富,历史瑰宝。对待古人,我们既不能谈古色变,又不能无原则的顶礼膜拜,而是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看到古人闪光点的同时,也要觉察到他们的瑕疵。取其精华,扬长避短,采你所需,求同存异,让我们“不卑不亢”地与古人来一次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