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机房的电脑课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在一个神奇的教室。这个教室在教师公寓楼的二楼,在长长走廊的尽头,这个四周装上防盗网,铁皮门的教室显得非常神秘。我敢打赌,不知道的人以为这里不是关押着什么危险份子就一定是装着金银财宝!进门第一件事是换拖鞋,第一堂课是学习开机、打开word并文档和表格,在里面随意输入内容。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一个月一堂的电脑课是最期待的课程,45分钟太短,经常是门口挤满了下一节课的学生我们才依依不舍的下机。
再后来就是很久以后了,大四实习,看到项目负责人打开苹果笔记本,随着手指的滑动,底部图标跟音节一样跳动,让我映像特别深刻。工作之后,我看到朋友的ipod,自己也陆续用了iphone、ipad、macbook、macbookpro。我得承认,苹果的产品给我的体验都很不错,映像最深的还是macbook,治愈了我对windows电脑触控板的恐惧——至今没明白windows电脑的触控板为什么触感那么差,功能那么少。
关于贫穷与工作
豆瓣读书里,有个家伙评论“发现一个让人伤心的事实:基本上这些现在特别有钱的家伙,都是20几岁就已经不愁钱了”获得了400+的赞同。这让我想起前公司里遇到的一些人:一个北京本地的产品总监,她敢于据理力争,只为坚持她认为的——事后也被证明是正确的观点。而同期,还有另外一个产品总监,对业务侧和领导的需求来者不拒。这两个人对比鲜明,前者有主见,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但对于计划外的工作则直接拒绝;后者则做一个新系统越做越大,一年过去项目也没能交付第一个版本。我认为,让一个身上挑着养家糊口重担的人做好一件依赖独立主见的工作是很难的,但可以是一颗很好的螺丝钉。
所以,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主见,目光短浅,极有可能是他没有试错机会,没有后退的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绝对)
关于封闭与开放
苹果从Apple1开始,就致力于给用户提供一个封闭的产品,它有着密封一体的外观,简洁的按键与系统。这与微软和谷歌开放授权的系统完全是两条路子。很难说谁比谁更优秀,更有创造力,都是互相借鉴,毕竟乔布斯本人也喜欢毕加索的名言“好的艺术家抄袭创意,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但是随着电脑和手机产品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刚落地时都是封闭的,但会在开放系统里枝繁叶茂,最后又到封闭系统里寿终正寝。有影响力的产品都是小群体研发诞生,但这时必定伴随着很高的价格和用户门槛;随着产品的开放,大量涌入的参与者能极大降低产品价格和使用门槛,百花齐放;当每个人对产品的认识处于同一水平并且产品创新速度大幅度变慢时,删繁就简就能极大提高效率,于是又会回归封闭。
这规律是自然规律,像极了人的一生,儿时循规蹈矩,中年勇闯天涯,万年落叶归根。
关于科技革命
任何科技革命,必然是以硬件技术的创新为基础。计算机的大力发展,我们诞生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和汽车。这些都是以计算机的发展为基础。计算机的发展本质上是存储和计算能力的发展,重新塑造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存储、传播、呈现方式。记得诺基亚时代,我们很期望手机能像电脑一样处理复杂事务,但现在没有人再有兴趣去讨论手机是不是电脑这个事情,毕竟很多场合手机都能替代电脑。
如果有下一代的革命,一定是硬件先行,比如脑机传感系统的发展,我相信能带来全新的信息读取和接收方式。
关于人生
我会羡慕他经历了美国最具有活力的时代,那是垮掉的一代,那是《在路上》这本书里描绘的没有任何物理上的距离能阻止人到达目的地,没有任何规则限制人们想象的时期。乔布斯被遗弃、禅修、吸毒、退学、素食,这足以造就他非凡的创造力和独特人格(他就是疯子)。
其次,他在苹果大起大落,从退出再到加入。这让我确信一帆风顺只会让你成为一个世俗上的成功者(该死,这让我想起电影《飞越疯人院》里的护士长,她工作专业,但毫无温度),但你不会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人。
最后,全书中,相比工作,对他和家人相处的篇幅非常少。我甚至都不清楚他老婆、孩子的性格和喜好,不记得他是否有感谢过家人。这是我个人生活无法接受的地方,但这或许也是伟大和平凡人生里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