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8:为什么说“克明德”?
朱夫子答:
这是说周文王能够明明德。大家都知道应该明明德,并且希望能够明明德。但先天气禀人各有异,后天又受物欲的蒙蔽。所以虽然欲明,却不能明。周文王之心与天理浑然一体,其实不需克服物欲的蒙蔽而自明。之所以说“克明德”,那是因为只有文王能明明德而他人不能,以此告诫大家要在“克”上下功夫。
问题19:什么是“顾諟天之明命”?
朱夫子答:人居天地之间,禀受天地之气以生,所以所谓“明明德”非他,就是要遵循天地之命,努力修身而致至善之地罢了。天命之体无所不统,天命之用无时不在,所以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们的日用之间,人们的言行是否合乎天性,这个问题总是存在。可是我们对此却不加 审察,所以经常会沉沦于人欲,而不知如何自明明德。如果能够时刻观照内心,像孔子教诲的那样,见于参于前倚于衡,那么人的天性就会时刻存养而不亏,其行为自然就是合乎道义的。
乐德乐按: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子张向孔子请教有德之行。孔子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一向言忠信,行笃敬,即使身处蛮夷之地,也不会受环境的干扰,行为依然合乎德;如果向来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即使身处文明的城邦,也不能感染他,其行为仍不免邪僻。站着,仿佛看到“忠信笃敬”几个字就显现在眼前,坐在车内,就好像看到“忠信笃敬”几个字刻在辕前的横木上,只有这样,你的行为才可能合乎德。”子张于是把孔子的这些话写在腰带上,时刻提醒自己,内心时刻观照天命,行为不偏离天性。
问题20:“克明俊德”是什么意思?
朱夫子答:这是赞颂尧帝能够明明德。
问题21:原来“克明德”、“顾諟天之明命”、“克明俊德”三者说的都是修身自明其德这回事,那么它们有先后之分吗?
朱夫子答:
《康诰》记述周公诫康公以“克明德”之事,是从一般意义上说明明德;伊尹追思成汤“顾諟天之明命”,是说“天之未始不为人,而人之未始不为天”;称尧帝“克明俊德”,则是极言明德之广大。曾子阐述明明德是由浅入深的。
乐德乐按:“天之未始不为人”,上天把天道赋予了每一个人;“而人之未始不为天”,人人都秉承了天命。意思是说,这个宝贝人人都有,但是你能不能让它发光,要看自己的努力。欧阳修曾说:“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我读大学4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