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刘主编之前,我只阅读,不写作,自从踏出校门后就没写过一句话。
读到难懂的文章,就觉得作者好牛,写的东西我都看不懂,越难懂的文章,越觉得作者牛;看到一些词藻堆砌,用语华丽的文章,也会觉得作者好了不起哦,可能是我太平庸,这么好的文字却不能入我的心。
第一次听刘主编的写作课,他告诉我们:会说话就会写作,写作的首要条件是让别人看得懂。听到这句话我就惊醒了,原来不是我傻,也不是我笨,是被人坑了!真想给那些挠晕我的作者递张小纸条:“你装什么神,弄什么鬼,说人话不行吗!”
之后,我开始练习写作,在语言的表达上,以讲“人话”为原则。可是,写儿童故事的时候才发现,对小孩子而言,我的文字也免不了装神弄鬼的嫌疑。给小伙伴们点评的时候,我又发现,很大部分人似乎都不知道怎么和小朋友好好说话(看到你们和我有同样的毛病,我就放心了哈。)。
首先,在遣词造句上,免不了用一个成语解释另一个成语。
其次,整体表达过于书面化,不够通俗易懂,致使文章有距离感,类似于我看到的那些华丽却不入心的文章。
再次,全篇自说自话,说得还很嗨,却没有吸引小朋友的点,撩不起他们的兴趣。
最后,没有对象感。估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讲了半天故事,却忘记了,甚至压根没有把小孩子放在心里或拉到面前过,这就导致我们在潜意识里,是对同龄人在讲述,而不是在给小孩子讲故事。
我想,每个评稿的小伙伴都会有意无意地拿别人的文章当镜子照照自己的文章吧。我除了发现大家和我一起掉进了上面那些坑里,还发现了下面这些坑位,也是一掉一个准啊。
这些个坑,就是写作技巧的坑。
在审稿的时候,读了第一段,在介绍背景,第二段,在介绍人物,第三段,在介绍作者。我在心里呐喊:“故事呢,故事呢?我要看故事,我要看情节!”啊,第五段,终于开始讲故事了,可是第六段在哪儿?没了!内心那个不甘心,那个崩溃,啊呀-无以言说。
小孩不关心作者是谁,不关心时代背景,过多的人名与人物关系也会把他们弄懵的。直入主题,直奔故事情节,才是受欢迎的讲故事方式。
有些故事开头不啰嗦,但作者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且心平气和地讲。每每看到这样的文章,我就很同意主编老师说的一句话:写作,其实是一件很孤单的事情。真的好孤单哦,只有作者一个人在那里说,故事中既没有对话,也没有动作,连个神态都没有,作者内心戏都没有,不孤单才怪。好歹也来个转折点,刺激一下我的小心脏吧,可是没有,因为作者很“理智”、很“平静”,然后我突然好想吃点辣椒,因为连口腔都没有味道了。
终于看到结尾了,还好,大家都会做个总结,提升一下主题,只是表达得是否精准,提升得是否到位而己。这种事情,书看多了,自然就会了。
评了三天稿,体会最深的是,感受到了主编与老师们的不易。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修改了稿子后,主编的修改意见又会如潮水般涌来(因为一次实在写不了那么多评语,又不想放弃你)。真的是每一句评语,都饱含着老师们的汗水、心血与期望,既然我们无以为报,就只有用心学习知识,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争取尽快过稿了。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上面这些坑,都是我跳过的坑,评稿的时候发现不同的坑里,都有不少人,(如果我说很开心有你们陪伴,会不会挨骂哦呵呵🤭)。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这些坑里自嗨,请不要难过,因为无论在哪个坑,你都不孤单,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爬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