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
去年元宵之时,在喜马拉雅上订购了蒙曼老师的《品最美唐诗》,今天又是新一年元宵,再听老师的解读,依旧妙趣横生,兴味盎然。
这部专辑中的第一篇便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每每读起,仿佛连印着这首诗的书卷都热闹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8694173/a47d864a3b0a5ddc.jpg)
年少时不爱唐诗,那一首首工整的词句规矩地印在课本里,生硬无趣。后来读了宋词,更喜欢词的缱绻缠绵,便将唐诗束之高阁了。
许多年后的今天,在我增长了些许年岁,经历了一点点世故,当我睁着懵懂的眼睛在这有些尴尬的年岁里寻觅彷徨时,唐诗如横空出世的一盏灯塔,高悬于辽阔无际的夜空之中,让我情不自禁地向她靠近。
我搬来凳子,翻出高阁之中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从第一首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到杜甫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垂首叹息,再到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酣然意趣……一字一句都那样轻巧而精准地击打到我的内心深处。
那些困于自己语言的贫瘠而无法表达的感情,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难以捕捉的情绪,都被千年前的诗人精妙绝伦地诉于纸上,令我欢呼雀跃又热泪盈眶,恨不能穿越千年,拥抱一次这些可爱的诗人。
人们常说,“这是个浮躁喧闹的世界”,语气中总夹杂了些抱怨与不忿。事实上,浮躁而喧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内心,我们只是本能地想把自己因为内心聒噪而一事无成的缘由归结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罢了。
包括我,也是这样。
然而,我们却忘记了,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便利与幸福。我们一面刷着手机,足不出户阅尽天下事,一面怀念着过去的信息阻塞,生活单纯,实在可笑得有些无奈。
既然环境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去充盈自己的内心。幸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静下来自我修行,于是手机上出现了许多阅读平台,电视台有了越来越多精彩的文化类节目,蒙曼老师,郦波老师这样的学者也开始有了一大波粉丝,这样的情景实在是可喜可贺。
回望过去的一整年,也曾欢欣鼓舞,也曾意志消沉。开始读唐诗也是偶然的契机,后来蓦地发现,这些诗其实都是诗人的日记,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当下的苦闷与欢喜,委屈与得意。后人们再阅读这些诗句的时候,顿感心意相通,知己重逢,所以这些诗词得以千年不朽。
我记得在知乎中看到过一个关于唐诗的回答,“一个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的一生都不会太难过的,因为他的心灵永远都是受到这些东西的滋润的,他是不会被困难和绝望打倒的。”这个答案大约涵盖了我对唐诗以及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感激。
今年的元宵没有月,窗外下着连绵的雨,我闭眼听着蒙曼老师温柔的声音,心里铺展开一个“盛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