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中考前夕,得来几时闲暇,便溜到鲁迅公园晃荡。看到一对父子打羽毛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孩子似乎是初学者,父子两人打了三四个回合,结果有三个回合都是父爸爸没有接到球,还有一个回合爸爸好不容易接到了球,然而孩子又没有接到。孩子发球时,要么远了要么近了,而爸爸似乎有些基础,但不够娴熟,同时似乎又有些不爱跑来跑去,远处的球也便没有跑过去接。
好在父子俩比较和气,也没有为丢失的球在意太多。
观察了片刻之后,我想起之前在体育馆看到的一幕:教练如何一步一步地教别人打羽毛球,很有章法,把一连串的动作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动作,让学员一次只练习一个动作。
对比之后,差异太大。而家庭教育不也正是如此吗?
为父母者,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而终归是力不从心,一方面不清楚怎么教孩子是合适的,存在太多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脾气,也会有懒惰,并不难像教练那般有耐心、有方法地一步一步指导。
如此,似乎知晓了家庭教育的尴尬之处:一、为父母者,非专业之父母;二、为父母者,常人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家庭的孩子教育可以做得很好,有些却是一塌糊涂?问题的根源仅仅在于此吗?那些家庭教育好的,难道就是因为家庭接受过专业的父母技能训练?显然并非如此。
这样,根源又在哪里呢?又需要从什么地方去入手呢?这或许是一个需要调研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