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发生在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这一场战争的起因源于秦国把韩国的上党分而置之,韩国这里的冯亭太守没有投降秦国,而是把上党这个地方交给了赵国。由此让秦国把矛头从韩国转向了赵国,在矛盾的激化中引发了战争,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发生。
某个层面上来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于秦国来说,上党是实施下一步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韩国来说,已经决定放弃上党,只是没有想到中间出现了变故。对于赵国来说,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况且上党之地又是自己的门户,得之则多了一面屏障。
另一个层面上来看,政治上的外交手段也具有战争缓冲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交战双方都是处于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一些信息足以增加对手的信心,反之亦然,一些不同的信息同样可以降低对方的信心。
如果赵孝成王能够采用其他方式与秦国进行周旋,或许可以拖延与秦国的正面对弈的时间。站在今天的位置上看,历史上不乏有用时间换空间的战略,可是在现实情景中,那些在兵法中出现的谋略,常常会因为当事人的慌张和恐惧而不知所措,乃至于,身处其中的人出现混招迭出的情况。
现在来看,为什么人们总是有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处在决策位置上的时候,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人们经常会用一步错步步错来形容某些人的失败,从赵孝成王的决策来看,这是一个缺乏审时度势的君王,以这样的智慧显露在秦国面前,应该会增加秦国战胜赵国的信心。
综合一下来看,以秦国当时的扩张程度看,秦国与赵国的对弈应该是迟早的事,对于赵国这一方决策者来说,应该看到这一种危机的存在。彼时应该趁着秦国打压韩魏的时候抓紧时间除了巩固自己的力量,还应该与其他诸侯国家建立联盟关系。
某种程度上来说,危机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在危机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在危机之中有更多应对之策,从而降低在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防患于未然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长平之战的起因,带来了不少的启发。某个方面上来看,对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来说,很有可能没有预见到接收冯亭送过来的上党,意味着将会与秦国直接对阵。另一个方面上来看,这两位赵国的掌门人在走出接收这一步棋的时候,并没有对下一步棋有慎重的考虑。
从下属虞卿的言语中可以看到,赵孝成王并没有打赢这场战争的决心,而是抱着求和的态度来与秦国对阵。站在某个角度来看,双方的博弈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但是,当一方失去了必胜信心的时候,即便是在某些方面占据优势,也很有可能被对方瞅出破绽,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另一个角度来看,想要从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师口中获得便宜,就应该具备与之对抗的实力。否则,还是应该避而远之,先保存自己的实力,任何时候的零和博弈,到最后拼的都是绝对的实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时候的心存侥幸,都是一种被动的状态,急攻近利的思想,只会让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很难看到长期利益的好处。进一步的来看,那些缺乏大局观的人,手中握有的权力越大,造成的危害可能也会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