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老师和家长始终强调失败对其的历练作用,那么习得性无助就一定会产生。不要一味看到管教的未来可能性,请先看到当下孩子更需要的温暖和支持。
为人父母和生活中的第一项功课,就是成长包含着痛苦,第二课是,并非所有的痛苦都带出成长。需要清醒评估影响是否超出孩子的承受。否则会压制成长。过犹不及。
挫折教育是我们上一辈父母常用的方法。受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但是挫折教育并不是在孩子受挫时袖手旁观,更不是任由自己或外界故意给孩子挖坑,挫折教育的核心恰恰是在孩子受挫时,父母及时给予他全方位的支持。最好的方法是陪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改善。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甚至破碎,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正视挫折给到孩子的影响。不是用挫折当工具,而是在受挫时的温暖教育。伤痛带来快乐和教训还是变成伤疤。坚守界线,在孩子受挫时,先疏通情绪给予温暖支持,同情他的痛苦,然后事后再择时就事论事。纠错,调整,获得成功,这样品德才会培养出来。
2.管教不等于体罚
不许打孩子。
暴怒之前请积极暂停。
不再从“我”的角度出发,而是换位思考,孩子的行为时是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因为尝试几次却还无法把积木搭好而沮丧了?是因为我刚刚在厨房忙没有关注她而伤心了?是因为我无法理解她想要表达的意思而着急了?当从孩子角度出发后,就可以心平气和了,也往往更加可以解决问题。愤怒会传染,平静的力量也是可以传染的。 是父母先要放下“自己”这个大我,全然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解读问题。
…………………………………………………要确定痛苦是让人成熟的痛苦,不是让人受伤的痛苦。这样痛苦才可以成为礼物。
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无边无际、从无间断的寒冷,那就是无法承受的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或者机器。
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或者说: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自己这方面也是需要锻炼的,和孩子一起成长,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你在处理挫折失败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承担责任,就是最好的教育。当我参加活动失败的时候,孩子不忘鼓励我,再尝试一次吧,就像绘本中的小乌龟一样要勇于尝试,最后会成功的。接下来我也应该让孩子看到我努力的过程。他现在还小,经历的也少,这方面的教育是我也是有点小焦虑,希望我能调整自己,能处理好,不要责备孩子。让他感受到家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和爱的支持。
不管是考试失败还是参加比赛的失败,考不好。我们不吼不打,告诉他考试是个什么鬼呀,考试就是个体温计,考试就是个曝光机,考试就是让我们看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东西,然后我们看到了以后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改正,如果是没有考试,我们一个个都是傻乎乎的,不知道自己哪些没掌握。改错了,就是自己对于学习所负到了责任。成功就是来自于试错。
遇到错误,第一反应不是:你看看又错了吧,我早提醒你了,要做第二种妈妈,转化冰山,改变你固有的应对姿态:好机会又来了,又可以学习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