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第93条 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读后梳理。
一个孩子的故事,上学期间只能得2分,辍学后在家电修理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怎样的看待学生?作为一个教育者要避免唯分数论学生,我们眼中是人,大写的人。
这些教育上的偏见或者说不健全,形成了恶性循环。有些孩子即使得了2分,也不以为羞耻,作者把这种行为归结为:一个人竟然在集体面前表现得满不在乎,吊儿郎当,自己贬低自己的人格……是骇人听闻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者要时刻关心汇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体才能保证集体成为人的精神,人的个性的一汪活水。但是当一个孩子,集体对他已不具备教育意义的时候我们称该孩子具备了不可教育性,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失去的和谐教育是这一切的根源。什么是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智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与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我理解为知识和能力。)
具体怎么做?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相信:知识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以后的职业或考上什么大学,而是为了能享受一个劳动者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知识的获取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人格,有成为一个更加丰富的人。职业可以不同,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应该是一样的。那此处的知识就不单单指学科知识了,也可能是一种能力。
我们眼中看到的应该是学生的成长,不单单是分数的获得,有了这种态度,就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准备好土壤。使孩子因为劳动而获得幸福。
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在其他领域的劳动中获得幸福,他就不会变成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人,他也会在其他领域(包括学习的领域)中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志向。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孩子在口才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战胜自我的幸福,反而是对学习的促进,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克服领域中困难的人。小航同学通过挑战背会一个英语句型,在考试中成功写上,获得了幸福,在以后得英语学习中都在一直尝试而不放弃。
孩子挑战领域的困难获得的劳动后的喜悦,不是他人可以夸奖出来的。
相信孩子,帮助孩子,取得劳动后的喜悦。把课堂变得更加的有挑战性,不仅仅是对死记硬背的挑战,多设计一些智力的挑战。让学生们更加多的获取到这种学习的喜悦。
王秀伟老师的梳理
干老师的《良性教育学循环》良性教育学循环,就是生命在劳动或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或者说是自信心和自尊感,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并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或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幸福的动机。
魏老师的《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顶桂冠》,什么是孩子的骄傲?就是在同伴中,让孩子引以为自豪的领域或能力。换句话说,孩子需要一顶桂冠,每个孩子都至少需要一顶桂冠。头戴桂冠的孩子,脸上是有光的,其生命是有光的。
《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我从我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了自己,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现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性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够克服困难,我能够在艰苦的斗争中成为胜利者。
但是我竟然没有听懂。
魏老师梳理
梳理前的闲聊,魏老师说:“阅读主要针对当下的工作进行,屏蔽其他信息,因为已经过了漫读阶段。”
我们被体制催眠了,好多问题解不开。
一个孩子沿着自己的热爱、成就发展的时候会获得成就、获得尊严、获得道德,怎么会变成一个坏人呢?
文化课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是以后发展的平台。基础教育是达标性的,是社会各行各业或生活的必需品。
是达标性的,不是竞赛性的。
今天的文本梳理
什么是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智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与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我们与外界的互动都是自我的表现。知识与生命发生关联,才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对外部的认知是自我表现得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无止境的成长(研课、阅读、和孩子在一起),深情的投入,事实上是不会吃亏的。与外部世界获得某种和谐。
“我必须面对未知发起挑战,不断地成长。”
和谐教育就是知识和人的统一。
嘉宾提问: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道说和谐的教育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想?
魏老师答:很多东西的关键在于我们内在的一种信念。我们有勇气这么做吗?我们缺乏专业知识。自己还要不断地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