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引发我们困扰的信念,就是限制性信念。虽然这些信念也曾经帮助过我们获得了某些好处,只是已经不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种普遍的限制性信念:无助、无望、无价值感。
无助
所谓无助就是这样一种想法,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
具有无助这种限制性信念的人,经常会产生莫名的无力感,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想的很多行动却很少,喜欢把原因归于外在的环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会有一种受害者心理,当一个人有能力却不被许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一切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力感。
无助的人会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不敢去尝试。
控制型的父母,容易养出无助的孩子。包办代替、或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处处被比较,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如人。爸爸妈妈很厉害,别人很厉害,但是我不行,所以也不想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无望
无望就是绝望,不对任何可能性的情况再抱有希望。有这种信念的人,他们脑子里就只会做出一个判断,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于是面对任何的可能性,他们也就不会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无望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没有人可以做到,无望的人根本不会寻求帮助,既然没有人做得到,为什么还要寻求帮助呢?
无望的人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做不到的事情就永远做不到。
小时候孩子的想象力总是被打击,被嘲讽,渐渐的,他们就会对现实低头。既然根本没有可能,那又何必去思考,去努力。
无价值感
无价值感也叫无资格感,就是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不配得到,没有资格享受。
无价值感的人容易逃避成功,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没有资格会配不上这些东西,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意思,意识层面很难觉察。
无价值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小时候父母的忽视、否定、打击、对父母的忠诚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无价值感。
一件事情上有可能同时出现无助、无望、无价值感,也有可能单独存在。
比如当我被老公挑剔,内心会有深深地无力感,感到很无助,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到他满意的样子。
同时也会对未来失去希望,你的要求反正没有人能做到,我也不想再尝试努力。
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资格得到支持和爱,内心不接纳那个不够好的自己,所以会认同他的挑剔。
当我被拒绝的时候会感到无价值感,因为我害怕被拒绝,也不敢拒绝别人。
当我被指责的时候,我会有无望、无助、无资格感。指责让我感到自己不够好,我希望自己是好的,是被所有人接纳的。
当我不敢表达需求的时候,我会有无助,无望,无价值感。
舍不得给自己花钱,是因为我有不配得感和无资格感。觉得父母那么辛苦那么节俭,他们都没有享受到生活,我没有资格享受。享受生活,享受物质是对父母的背叛。
四句话转化
例:我有资格表达需求
我有能力表达需求
我的爸爸允许我表达需求
我的妈妈允许我表达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