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可以改变一个读书人一生的命运,自然考试作弊就成了读书人实现梦想的捷径,宋朝的官员们为了防止考生们花样繁多的作弊手段,发明创造了许多后世一直延用的考场规矩和法则,这些带着宋朝鲜明烙印的制度名称现在看来也非常有趣,其中最重要的大概要算做“锁院”、“弥封”、“誊录”、“别试”。
锁院
“锁院”制度,针对的是“请托”。相当于现在的“托关系,走后门”。按照规定,一旦皇帝指定官员担任考官,就必须将此人封闭起来,锁入贡院之中,使此人与外界隔绝,防止考生与考官私下里达成协议而徇私舞弊。现代各类考试仍然沿用这一方法,不过宋人早就有过评论,要想杜绝这种舞弊,考官的素质是第一位的。现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要想完全控制住考官,只怕更难。更别说在宋朝,考官要想传递消息,只需延误到贡院的时间,就能达到目的。野史《鹤林玉露》就曾指出大名鼎鼎的宋轼就干过类似的糗事。
弥封
“弥封“制度,针对的是“窝私”。就是遮住考生姓名、乡贯,决定录取卷后,才拆弥封。据说是宋太宗淳化年间采用了一位负责考试事务的小官陈靖的建议,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在校对姓名,对号打卷时,难免会有考官的助手们借机泄露姓名,并进行拆换。更有在密封试卷的过程中将整个试卷进行调换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往往防不胜防的是内外勾结,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宋朝又别出心裁的发明了“誊录”制度。
誊录
“誊录”制度,针对的是“以字识人”。相当于现在的考生在考卷上做标记,与考官互通信号标记。宋朝规定考生交卷后,“由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这招就可以有效防止因个别考生书法漂亮就得考官青睐,也可以杜绝舞弊行为,但并非就无懈可击。当时就有宋朝大臣指出,在誊写过程中,有善写者,也有不善写者,还有传抄过程中给人把关键文句抄掉的,要求提高誊写人的待遇和素质问题。还有一个“誊录”制度终止使用的重要原因是,考生群体庞大,文案小吏一定会手忙脚乱,后期也只能也就只能用来糊弄皇帝了。
别试
“别试”制度:针对的是“亲疏内外有别”。宋朝为了给下层人士提供公平的考试、参政机会,自宋太宗时开始推行“别头试”。“别头试”又称“别试”,即主考官的应试亲属及权贵子弟别置考场,另派考官监考的制度。“别试”制度有助于避免权贵舞弊,使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公正性。但皇帝和设计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怕歪歪和尚念错了经,“别试”制度最大的问题是考官的公正性,这也往往是考官在面对这些权贵子弟时最为头疼的事。
虽说这些方法还是不能完全杜绝徇私舞弊,但最起码宋朝已经为仁人志士营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考试环境,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最终踏上仕途。这其中通过考试选拔上的人才也数不胜数,例如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