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的万维钢老师的一篇专栏,讲到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我们很多人都经常说要转变思维,为什么转变?也许最主要需要转的是拥有固定思维的这些人们。
有个流行的概念叫“认同感”,是一个影响力工具,可以左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一旦激发了认同感,做事就是自动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肯定要做这样的事儿。
1.认同感和思维模式
德维克说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个叫“成长思维模式”,一个叫“固定思维模式”。成长思维模式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成长 —— 德维克的研究发现有这样思维模式的人真的容易成长。固定思维模式则认为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而结果是他们真的不容易成长。
同样是做习题,研究者夸一些孩子“聪明”,另一些孩子“努力”,给他们临时建立一个固定或者成长思维模式。接下来如果是面对简单的题目,聪明组的孩子的确更愿意回答。但是面对难题的时候,聪明组的孩子就不愿做了,因为他担心难题会证明他不聪明,会崩塌他的人设。而那些努力组的孩子,总是乐于尝试。
2.怎样改善自己的性格
很多人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有的人希望变得更外向一些,有的人希望头脑能更开放。
性格,是说改善就能改善得了的吗?我们知道“性格”其实很难严格定义,但是心理学家还是有一套比较简单也比较稳定的方法,能大致测量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性格,比如说内向还是外向。
研究者通过问卷测验,对每个受试者有个性格判断。然后在接下来的15周里,每周开始的时候,受试者要选择两个任务,来训练自己的性格。比如说,你想做一个更外向的人,那这个任务就可以是在超市里主动跟服务员打招呼。更难的任务则是在一个集体活动中,你能不能要主动站出来,起一个领导作用。再比如说,如果你想做一个思想更开放的人,你可以去读一篇介绍某个外国的文章,或者去跟一个和你观点对立的人对话,理解他的想法。
而研究发现,这些任务的难度并不怎么重要 —— 真正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完成了这些任务。
对外宣称要改善性格,这就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个标签。但是关键不在于贴标签,而在于之后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个标签就是真的;没做到,还不如不贴。
3.做人和做事
固定思维模式,就是琢磨自己是个什么人,也就是认同感。而成长思维模式,考虑的则是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儿。
对于一个在某一方面处于蒙昧状态、没有什么明显认同感的人来说,建立认同感对人的激励很有效果。如果一个小孩根本就没想过自己是不是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你突然给他戴一顶这样的帽子,他会给你一个积极反应。人的确可以出于认同感去做一些事。
但是成长初期的认同感非常脆弱。在这个时候人并没有真正的自信。这就表现在一旦遇到了任何挫折,比如一件事没做好,或者该做的任务没有做,他就会质疑自己的认同感。坚实的认同感得有自信作为基础。自信不是来自别人告诉你你是什么人,或者你自己想做什么人 ——自信来自一次一次把事情做成。
标签和认同感,任何时候都是固定思维模式。你是科学家,你就应该性格内向吗?你是程序员,你就应该只研究编程吗?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儿,而不是自己头上是什么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