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文末看到几个红彤彤特别大的字——“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时候会不会想过,我是中国人,所以我要转发呢?
当我们粉的小鲜肉在微博被人抹黑或者攻击,我们会不会想到,这个是我偶像,他现在被骂了我要站出来帮他骂回去呢?
当我们在论坛上看到一些地图炮、地域黑的喷子,恰好喷到我们家乡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想着,我是这片土地长大的,现在家乡被黑,那肯定不能忍啊,马上给喷子怼回去呢?
其实以上这几个事例,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其中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激发了我们的“认同感”。认同感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工具,可以左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一旦激发了认同感,做事就是自动的: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肯定要做这样的事儿。
认同感和思维模式
认同感是我们从小就被用来激励我们成长的一个工具,老师和家长都经常用这招:你是好孩子,不可以说谎、不可以如何如何;你是聪明孩子,你要如何如何……
这个我以前有篇文章就说过,夸孩子要夸他“努力”而不要夸他“聪明”,要夸他做的事,不要夸他这个人。因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而我今天想说的是,其实认同感,也是一种固定型思维。
贴标签,同样是一种认同感。贴标签在以前信息还不发达的时候,是一种我们快速把握世界的有效手段。比如东北人都很能喝,上海人都很小气,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程序员都是直男等等,这些都是标签化的认知。因为没办法,我们大脑认知资源就那么多,如果把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都从标签里单独拿出来鉴别,那成本太高,所以把人或事物标签化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
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还用这种快捷方式一样的标签,来认知自己和别人,就会有大麻烦。比如,我是一个聪明人,这个标签一旦被打上,那你以后就会尽量躲避那些让你看起来可能不太聪明的事,任何冒险的挑战或者尝试,你全部都会躲避。
再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你为了维持这个自我认同,以后就会尽量怕跟人起冲突,会讨好所有的人,最终在“老好人”这个标签之下一事无成。
看到没有,当你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之后,你就会努力维护这个标签,你生命中就一定会躲避着什么,屏蔽掉什么,一些能让你变化乃至成长的可能性也就不在了,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缺陷。
简单来说,固定型思维就是琢磨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认同感。而成长型思维,考虑的是下一步自己该干什么样的事。
要做事,不要做“人”
前面说过,夸孩子要夸他“努力”而不是“聪明”,就是要夸他做的事,不要夸他这个人。这是因为夸人就等于给他钉上了一个“标签”,一个“人设”,在孩子的成长初期,认同感还是非常脆弱的时候,他并没有真正的自信。一旦一件事没做好或者失败了一次,他就会质疑自己的认同感,最终让他蜷缩在标签和人设的范围内裹足不前。
而夸事就不一样,夸他这件事做得对,鼓励他下次接着干更难的事,哪怕失败了也不怕,只要把事做成的次数多了,他自然就会累积起自信。因为自信不是来自别人告诉你是个什么人,或者你自己想成为什么人,而是来自于一次一次把事情做成。
其实标签和认同感,任何时候都是固定型思维。你是程序员,就必须性格内向吗?你是运动员,就不用学习知识吗?你是文科生,就可以不懂数学思维吗?
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而不是别人或者我们自己赋予我们身上的那个标签,无论“人设”还是“标签”,其实都是个枷锁,所以有时候“人设崩塌”,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可能反而是一个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