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人设”是个枷锁

“人设”是个枷锁

作者: 风雪天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1:49 被阅读0次

    有个实验很有意思,考试前老师告诉学生:你们都是值得信任的诚实人——也就是给学生们贴上标签,那么考试作弊率会大大降低。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认同感”的作用。类似微信公众号一个非常低级的套路:不转不是中国人。你觉得很low,但是这个确实非常管用,这也是对认同感的应用。我在想大街上那么多宣传注意环境卫生的标语,如果用一句:“我们深圳人不乱丢垃圾”。“我们上海人不乱丢垃圾”等作为口号,我想这种激发认同感的效果会好很多。

    上面是认同感的正面作用,但是认同感也有负面作用。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整个美国社会被割裂的非常厉害,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们对自己所属的政治阵营认同感太强,以至于无法容忍不同意见的发表,党同伐异,不顾事实,只认阵营。同样的争论也发生在投资领域,价值投资和价格投机一直是投资领域两派旗帜鲜明的对立面,从美国到中国,从精英到草根,都是争论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究其原因,也是认同感作祟。

    认同感的激励作用

    老师和家长都喜欢的一句话:你是个优秀的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你是个乖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

    “人设”是个枷锁

    但是根据严肃的科学研究,这种教育方式或许不是一个好方法。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对人的两种思维进行研究,分别是“成长思维模式”和“固定思维模式”。什么是成长思维模式呢?也就是指相信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长。而固定思维模式就是认为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一切都无法改变。依据Dweck教授的这个理论,认同感恰恰就是固定思维模式。而成长思维模式却是告诉人要做什么事,而不是成为什么人。

    认同感(或者说固定思维模式)简单说就是“做什么人”,成长思维模式简单说就是“做什么事”。

    对这两种思维模式,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实验是这样的,实验者将被实验的两群孩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暗示他们是“热心助人的孩子”,另一组则不说什么,只是鼓励孩子去做事情,比如“如果有人需要你帮忙把东西捡起来,你就去帮忙”。相信你看出来了,第一组强调“做什么人”,第二组强调“做什么事”。

    第一个实验的任务非常简单,一个人不小心把铅笔掉在地上,让孩子去帮忙捡起来,第一组孩子比第二组孩子更愿意去做这个简单的事情。

    第二个实验的任务稍微复杂一些,让被实验的两组孩子去办法拿一个箱子过来,箱子里面有很多玩具。实验设计者故意把箱子底部弄坏,这样的话,一旦孩子去搬动箱子,那么里面的东西就会被摔坏,也就是让受试者经历失败挫折。但是孩子们是不知道这个情况的,也就是一群想去帮忙的孩子把事情搞砸了,看看两个小组的受试者什么反应。第一组孩子遇到这个挫折以后,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热心助人的孩子,甚至就认为自己不是个爱帮忙的孩子。第二组孩子遇到挫折以后,则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下次类似事情,他们还是愿意帮忙。

    这个实验向我们展示,第二组孩子关注的是自己的行动,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第二行动。而第二组孩子关注的是自己是什么人,一旦这个念头被质疑了,他们就很难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第一组孩子陷入非黑即白的固定思维模式,本来他们本想证明自己是爱帮助别人的孩子,但是一次失败以后,就背上包袱,害怕失败再次打击他们。结果再有机会去帮助别人,他们就会犹豫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

    这个是实验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同样的事情,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努力”,最后“聪明”的孩子害怕失去聪明,而不敢接受挑战;“努力”的孩子则乐于尝试,无畏挑战。

    如何改善性格

    很多人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有些人希望自己外向一些,有些希望自己不要那么急躁,反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希望自己改变性格的需要,但是性格真的可以改变吗?依据前面的实验,性格是有机会改变的。改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改变性格的计划,并且实施它。

    我将这种方法称为“边界行动”。具体是每周突破自己人设,完成一个你原来不敢或者不愿意的行动。比如你是个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人,给你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接下来4周,每周认识一个新朋友,并且尽可能了解对方。这种突破自己人设的行动就是最好的改变自己的方式,在自己人设边缘进行改变。

    对外宣称要改善性格,这就是给自己贴标签,但这个无助于改变。但是你不用贴标签,而聚焦行动上,每次行动都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改变自己,只要坚持4周以上,你会发现自己人设真的改变了。这个比贴标签的改变管用太多了。

    另外,我想说,“人设”就是枷锁,你要拆除,只需要行动,而不是口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设”是个枷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pq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