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与杨花“语”
——古诗修改例话(一)
王传学
据南宋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一士大夫家藏有杜甫诗《曲江对酒》的墨迹,其中“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两句,原来写的是“桃花欲共杨花语”,后自己又用淡墨改三字,即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
杜甫为什么要改呢?
我们来看《曲江对酒》的全诗:
苑外江头坐不归,
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
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
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一年以前,诗人只身投奔唐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不受重用。诗人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满腹牢骚。这首《曲江对酒》便是在此种心境下创作的。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首句表明诗人已坐在江头多时,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情绪的低落。以下三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写所见宫殿显示的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颔联写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颈联先写牢骚,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尾联抒发愁绪: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诗人为什么要改呢? “桃花欲共杨花语”,用的是拟人手法,写桃花要同杨花交谈,把两种花都拟人化了,应该说是很生动的。而“桃花细逐杨花落”,是直接描写,写桃花跟着杨花飘落的情形。为什么要由拟人手法改为描写手法呢?从全诗看,当时诗人坐在长安的风景区曲江,面对美景,想到自己虽任左拾遗,但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触怒肃宗,不受重用,空有报国之心无所作为,在长安无事可做,心情散懒而无聊,所以一直坐在江头不想回去。坐得久了,因而注意到“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样写,正衬托出诗人空闲无聊的心情。要是作“桃花欲共杨花语”,用拟人手法,就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由此可见,诗句以表达感情真切为要,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选用的词语,要能贴切地表现诗人当时的感情,而不能为了追求语句的生动而影响了情意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