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前提条件都一样的时候,云层的厚度影响声音的传播。云层越厚,雷声越沉闷,雨量当然也越大。“雷声大,雨点小。”描述的也是同样的气候现象,有其合理性。
我们知道谚语是从某种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句谚语能用来预测天气。
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紧紧用来预测天气。万物同理,“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用来说人说事也是行得通的。
比如生活中,我们见到两个发生矛盾的人叨叨半天,就是不动手;而那些凶狠的罪犯,一声不吭,突然就发动了袭击。
能叨叨半天是好的,至少还是在沟通。如果大家知道沟通的相关理论的话,就会记得“争执”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商业谈判上也经常使用。那些无法沟通的人才会直接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工作中也是一样,有些人站在说得头头是道,结果到他自己却干得一塌糊涂;而那些一声不吭的人,神不知鬼不觉就把事情办妥了。
我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跟我们说他的生活经历。他说他在大街上碰到一个流氓,起了点摩擦。流氓看见老师斯斯文文,想欺负他一下。那个流氓率先发起语言攻击。我老师却不做声,但是也没有表现出害怕的样子,他隔着眼镜片逼视那个流氓,并且缓缓向其靠近。结果,没想到那个凶神恶煞的流氓骂骂咧咧地走了。
老师分享他的经验说,我不作声,他就不知道我在想什么!都说咬人的狗不会叫,一只盯着你看的狗会让你汗毛竖起——你永远都不知道这只狗什么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而这个让人纠结的事情是,你不能因为一只狗凶狠地盯着你而率先去把那狗咬了。
沉默等于艺术上的一种“留白”,它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想想那个穷尽其技的“黔驴”是怎么被老虎吃掉的吧。所有牌亮完,老虎说“技止此耳”,便一口把给驴吃了。
黑帮电影《教父》中,老教父维多柯里昂就批评他大儿子说:“你怎么能让外人知道你的想法!”这种沉默的奥妙,就是隐藏着一种斗而不破的智慧,是心理的博弈。
当然,之前我也说过,有些谚语是经不起严格论证的。你想装成“不会叫的狗”来讨得一点心理优势,有的人却偏偏喜欢占不吭声老实人的便宜。所以你想“闷雷下满坑”,人家还想先发制人,倒打你一耙。
我们无法穷苦完生活中种种可能,所以就不展开论述“咬人的狗”到底叫不叫的课题了。就算我能说得完,诸位网友大概也会笑我“技止此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