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张牙舞爪(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71655277/
第五章 觉醒
5.1
当我们的历史走到尊重需要发展阶段,会发现我们从王权集权的社会已经走到了民主社会。民主之火熊熊燃烧、民主之花香薰四溢。归属和爱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深眷恋、西方对宗教的无比虔诚,在我脑中,时常会浮现一个中华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捧一碗土的喜悦与感激;对西方更多地印象是对宗教的笃定笃信,为之战、为之搏、为之死。
从概念上看,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而贯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权力。尊重来自权力(权利)。
在《权力:为什么只有某些人拥有》一书中,作者分析了权力者的7个个人特质(雄心、精力、专注、自我反省、信心、换位思考、面对冲突),你会发现,历史上英明的君主都是拥有这些品质的人。雄心,这个在秦皇汉武和少年康熙的身上表现最突出;精力,牛逼的皇帝都活得长活得久;专注与自我反省,以史为镜鉴人鉴己;换位思考,考虑劳苦大众、广大百姓,以水与舟作了经典论述,等等。关于帝王故事多,但不符合我们“草根”的历史观,这里不多说了。
5.2
中华民族和西方权力集中的方式来自两个方向。这主要是归属和爱需要的增长方式不同。
中华民族主要是对土地的归属和爱,在以土地为纽带位基础上形成的氏族宗法、礼仪规则等,有时家里出了事会从村里请来一个老先生主持大局或断官司。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对中国人的“良知系统”和“二人结构”作了系统的论述。他在其中提出了一个命题,中国人格的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制他律而少自我组织,因此一方面造成自我压缩,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另一方面缺乏纪律,无需对自己行为负责,也少尊重他人之权利,“人我界限不明朗”、人格之依赖性。一些说法虽然有些偏颇和极端,但不过正如何矫枉?书中主要观点在此不再赘述,有一些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中华民族的集权方式不完全依靠暴力进行,基本上都是以“礼乐”作为“刑政”的配合。礼法是维持尊重需要的最重要手段。易中天在其中华史中将西周王朝称为《奠基者》,作用不可小觑。中华民族很多源头性的、至今还影响我们行为的一些东西都蕴藏其中,例如,宗法、分封、礼治都是至今还影响我们的“周人创造”。在我们的史学研究、资本注入和市场开发中把这一块看轻了,其实我们都有意识无意识的生活其中。
5.3
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实现的归属与爱。尊重需要更多是通过教义来维持。
《天主教教理》第1929条讲到,只有在人的超越性的尊严受到尊重时,社会正义才能实现。人代表着社会的最终目标,社会是为了人而组成的:维护和促进人格的尊严,是造物主交给我们的责任。对此,历史的环境不论如何,男男女女都有重大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第1930条说到,缺少了对人的尊重,掌权者唯有诉诸武力或暴力,以使属下服从。教会有责任提醒善意的人士,请他们谨记这些权利,并对不当的与错误的要求,加以分辨。第1932条说,对那些最感无助的人,不论在哪一方面,作为他们的近人、积极为他们服务的责任尤其迫切。「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天主教教理》第1933条说到, 这责任也推广到那些思想和行为方式跟我们不同的人。基督的教导更要求宽恕他人的冒犯。基督把爱的诫命,也就是新的法律,推及所有仇人。福音精神的解放跟憎恨仇人,是水火不相容的;这里,不容许憎恨的,是作恶的人,而非仇人作的恶。这种推己及人,为非宗教统治特别是其他文明客观上加快了民主进程。(人人平等的观点中西方自古都有,但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独善其身”,缺少主动为他人负责的意识。我们更强调,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从内而外的“内胜外王”。)
5.4
下面,我们看一下西方在政教合一体制下,民主革命推动的进程。十六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出现了教会革新运动,也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这是一般的定性。
简要回顾一下历史。当时,在德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激发了民族意识,连诸侯也能在一定程上卷进反罗马的斗争中来,使革命较早成熟,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即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和1525年的农民战争,但革命失败了。真正取得胜利的,是在百年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在光荣革命中退位结束,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民主革命(其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因此是一次民主革命)。
这里,我们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去进行分析,也不结合历史事件(光荣革命等)和具体人物(查理一世、党派人物)进行分析,而是从需要的发展阶段和几个重要运动进行简要的点拨。
①大宪章运动。做个简要介绍:1066年诺曼人开始入侵英格兰,并成为英国的国王,逐渐强大,1199年成为欧洲最有权力国王。但是当英王约翰在十三世纪初即位之后,国王与贵族的矛盾日益突出,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在强大压力下签署《大宪章》。其中主要反映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而贵族则在6月19日重申对约翰效忠。最后皇室秘书将国王与贵族间的协议正式登录,即成为最初的大宪章,并将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皇室官员及主教保存。大宪章中最为重要的条文是第六十一条,即所谓“安全法”。根据该条的规定,由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并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据国王的城堡和财产。这种权力是出自中古时期的一种法律程序,由此可见西欧在中古时期的奴隶社会时,就像古希腊一样具有民主的意识存在。由于《大宪章》有着限制王权的作用,也就使英国人在传统上具有了民主思想,所以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又赋予《大宪章》新的意义,用以反对专制王权。这个本质是尊重需要体的第一次扩大,从国王到贵族(中国历史上,其实就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本来三国两晋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宽松的条件,但最终相权败下阵来,明清达到高峰)。
②清教运动。因为当时清教也是反天主教并且反王权的,这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而且有许多资产阶级分子本身就是清教徒,所以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在一开始就是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号,在革命前期掀起了清教运动。其实就是资产阶级利用了宗教改革,进行了自己的民主革命。这个本质是尊重需要体的又一次扩大,从老牌阶级到新生阶级(尊重需要体还要经过再一次扩大,就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民族解放运动带来的“大陆觉醒”)。
这里,不能不提到文艺复兴,是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由此,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这个本质是尊重需要体面上的一次扩大,但质上影响不大。另一个视角看,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是教会严重阻碍了新型需要体的发展,天主教原先的教义也与新兴需要体经济的理念相左(平等自由、有尊严的通商),它是新兴需要体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对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改良运动;之所以说它是改良运动是因为它并没有彻底的否定基督教神学,只是像奥古斯都一样利用古代圣人的名义对基督教的一些内容作了新的阐释。通过文艺复兴,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为日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5.5
中华文明始终维持在礼法之中,不逾矩(这种状态,随心所欲不逾矩,总有个不逾矩),没有疯狂的人和疯狂的事,如果有谁跳出来,就会被规训与惩罚,并且统治者在不断强化这一场景,我们看过莫言的《檀香刑》,对死刑可以说古人无所不用其极(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对人类社会这一现象也进行了分析,因此西方也有),因此大家都在一种集体的暖床和温箱中睡着。这是超大版图、超大国家的母体限制(逃不出),导致部分人在归属和爱的需要阶段长期停滞,也许是尊重需要稍有增长,就会被以各种方式消灭在萌芽。当年的竹林七贤一直都是古代部分文人向往的状态和生活,打铁为生、饮吟作乐、出则入仕,似乎与皇权达成了一种默契,但这实际上是古代德治与礼乐统治的手段而已。
中华文明是在一声炮响后来了德先生。铁屋中也有呐喊声,叫醒了一大帮人的春秋美梦。尊重体(新知识分子)战胜了归属体(遗老遗少)。
世界民主革命的高潮来了。
5.6
补充一点。一般,我们都是在讲民主和科学,按理来说,这两种需要似乎是一体的。在全世界民主革命进程中,爆发了两次科技革命,似乎是认知革命、发展的是认知需要。没错,这个阶段是人类基本需要大阶段向成长需要大阶段转换的过程,需要体之间在相互交织,需要体之间的矛盾在急剧暴涨,最激烈的表现就是爆发的世界级战争。
这个阶段,人类的知识量在急剧增长。通过对电的认识和利用(自火之后又一次大进步),让人类发展到了新纪元。我们可以发现,两次科技革命主要是在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小范围内开创的,他们是先锋体,广大民众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知道会用而已。这远远不如今天这个认知大爆炸的社会。人类思维从系统上、深层次,无论是面上还是点上,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外界,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和认识,从一个角度说,这才是真正的认知革命(互联网的联结,重新排列组合实现的量变到质变),带来的是继民主革命之后又一次“觉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