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病,大多跟脾胃不好有关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里说,治疗小儿病“阴阳证,二太擒”。“二太”是指什么?一是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经过体表,面积比较大),一是脾经。中医认为,寒是从人的体表皮毛进入体内的,第一个侵犯的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脾经对应人的脾胃。所以,“阴阳证,二太擒”的意思是:对于孩子的病,我们只要解决好外感的问题,养护好脾胃,孩子基本上就没什么大碍。这虽然是古代人的总结,但现实生活中,小孩子的病确实大多跟脾胃不好有关。西医认为,脾是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器官,如果出问题了,切除了也没什么大的关系。比如,某人因外伤导致脾破裂,脾直接切掉,还会活得好好的。但在中医看来,脾包括西医概念上的脾和胰这两个脏器,但功能不仅于此,还有一部分肠的吸收功能等。西方医学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不知道是谁把中医的脾安到“spleen”这个概念上去了。中医的脾是有自己的概念的,后世却把它当做西方医学里的脾,这样一来两个“脾”的概念就混淆了。中医有一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在前面讲了,外邪能侵肺,可为什么外邪袭来的时候,在外界环境同等的条件下,这个小孩没问题,那个孩子却马上就病了呢?会生病的孩子,说明他正气不足,这很有可能是他脾胃不好,脾气不足。中医认为,脾(脾属土)是生肺(肺属金)的,也就是说,脾是肺的“母亲”。母亲体弱,孩子先天体质往往也差。脾胃不好的孩子,肺的功能一般也不好。所以很多孩子总爱感冒发烧,仔细问一问好多都是吃东西不对伤了脾胃造成的,甚至一些别的病也是吃出来的。中医里面有句话,叫“小儿脾常不足”,请家长们记住,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就要照顾好孩子“常不足”的脾。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的脾,别做伤孩子脾的事了。一般来说,很多家长没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对食物的成分不了解,往往认为味道好的就是好东西,或者是因为溺爱孩子,由着孩子的口味给他吃。殊不知,现在很多食物(比如小零食等)都有很多添加剂,这些东西含有相当比例的非天然化工品,对孩子脾胃吸收是不利的。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贫血我曾经受邀给一家大型幼儿园做讲座,开讲之前,园长对我说能不能谈谈小儿贫血。我忙问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呢?他回答,刚刚给孩子们做过体检,有相当大比例的孩子贫血。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当时很多家长就问我:我家孩子吃的用的都不错,为什么医生说他贫血呢?贫血,用中医的话来说叫血虚。成年人的血虚有很多原因,但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病因相对简单。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的脾胃都不好,原因是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给吃什么。中医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血液由脾胃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所构成。吃多了,孩子很容易积食,脾就不能正常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这样血液的来源当然不足,就会贫血。对于贫血的孩子,我们只要帮他们把脾胃调理好了,自然就没问题了。贫血不仅会出现在学前的孩子身上,上学后的孩子也比较多。我分析,除了饮食不当引起脾胃受伤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有些小学生写作业要写到晚上十点以后,这太伤身体了。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意思是人如果过度思考问题,时间长了,就会耗伤心血,导致贫血。健康孩子的肤色应该是红润的,可观察现在上学的不少孩子,他们脸色发白、暗黄,这都是贫血的表现。这时,一定要帮孩子调好脾胃,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为了一味追求成绩而让孩子劳神伤血了。孩子睡觉半睁眼、四肢瘦弱都怪脾《黄帝内经》说“脾主身之肌肉”。意思是人体肌肉之所以丰满,要依赖脾所运化的营养——水谷精微物质和津液。清代名医张志聪在注释《黄帝内经》的时候也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黄帝内经》里说,眼睛要靠“肌肉之精为约束”。而脾主肌肉,因此,上下眼睑也对应脾,脾的问题可以从上下眼睑看出来。比如,一个人因为脾虚而导致了水肿,我们会看到他的眼睑肿胀,就是这个道理。在孩子身上,我们也可以见到这种情况。有的孩子在睡觉时,眼睑不能闭合,像是半睁着眼睛在睡觉,这种情况,中医叫“睡露睛”。中医儿科的创始人之一钱乙就在《小儿药证直诀》里面提到过很多次“睡露睛”,他认为这是由脾虚引起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及时咨询中医,看是否需要开一个调理脾胃的方子,千万别以为这是个小事,严重后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就麻烦了。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如果脾气健运,我们的四肢就活动有力,如果脾气虚弱,我们运动起来就会不舒服,感觉吃力。“脾主四肢”还反应在四肢肌肉的充盈程度上。很多老中医诊病,孩子一进诊室,老中医就开始观察他,一看孩子四肢瘦弱,首先就会分析,孩子的脾可能有问题。即使孩子来看的不是脾胃病,但老中医也会考虑到这可能与脾胃不足相关,会在开方子的时候加入调理脾胃的药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