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雨裹挟着四月的风,雨里透着画意。
这个夏天,雨多得出奇。
舍长热情安利了韩国的金棕榈,《寄生虫》。
前天看完,很有些触动——原来一直困惑不解的事情,好像一下子晾在了眼前,钱。大概,就像马克思发现经济学原理那样吧,仿佛一直在荒草丛里,拨开来,真理就在那里。
没有钱是原罪。
所有的体面和尊严,在没有钱的时候,都脆弱得像秋日里晒干的树叶一般。看起来不错的,可一触就破了。
没有钱,穷气熏人,自己的心里,也是卑微不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几千年几百年,都是如此吧,在我看来,这是真理。开始觉得马克思真是了不起。
要平等,要尊重……大家都那样讲,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国家。
可是我逐渐长大,我觉得那更像是童话。就像完美的圆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一样,那只能在观念里。现实里,有太多太多的摩擦力。
没有钱,自己心里焦灼,别人看到的,只有那人的慌张和狼狈而已。交往是相互的,像坐跷跷板,得实力均衡才可以。穷人像是一下子被翘到高空,无计可施,强装镇定。就连他自己,怕是也不会设想两边是平等的。
不平等的,不管是在观念里,还是在物质上,从来都不。
感觉有点像蜂蜜的药皮渐渐褪去,露出了药丸中间苦涩的药。长大,揭开生活的面纱,发现那并不是童话。
去豆瓣标记,看到评语,“文有李沧东,武有奉俊昊”。
何谓文,何谓武?李沧东是谁?我决定去看他的《燃烧》。
《寄生虫》挺好,可是“商业类型”片就像蛋炒饭里的一颗沙,我还是介意。总觉得,“商业类型”意味着少了一点真诚。可能还是年轻吧,做不到很好的包容。
更喜欢《燃烧》。
深夜里抱着膝头看着屏幕上的绿蓝天空和橙红夕阳,耳机里传来牛的低哞,布谷鸟在田里叫,黑夜里狗在吠……恍惚间,找到了童年,即便在家里,也没有找见过这种感觉了,却在一部韩国的片子里感知到,于是觉得亲切。
《燃烧》是村上的书改编的,于是觉得熟悉。
算是首因效应吧,但人也不是机器,不能做到绝对的客观。
相比而言,《燃烧》更细腻,情在流动,慢慢地。
怎么说呢,两部电影都好,也都可以更好。这样已经可以了,电影于我的意义,也就是从现实里暂时的抽离。
会冒出一些想法。
利奇马还在肆行,不知道这么多的雨,是不是跟它有关。新闻报道的伤亡人数一直在增加,有人牵挂,有人表演笑话。
人和人的丛林法则里,穷是致命的。人和自然的斗争里,也从来不是势均力敌。或许会有那一天,台风,地震,人都可以安然应对。但这期间,需要时间,科研和信念。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对生命饥饿的人,大概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思来想去,没有头绪,迷惘和愁苦,也纠缠到雨里,说不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