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南接苏东坡纪念馆,北端是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更是在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为何叫苏堤春晓呢?简而言之就是这里更早显示春天的到来。明代张宁在《苏堤春晓》诗中写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风趣的历史故事,文人的文墨点缀,使苏堤成了西湖有人必去的景点之一。那么苏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苏堤原名苏公堤,这苏公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居士苏轼。
苏堤话说苏东坡曾经两度在杭州为官,第一次是从熙宁四年(1071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宋朝时期,朝廷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各州、府设置通判,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涉及到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必须通判连署才能生效,所以通判享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
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距离第一次在杭州为官已经十五年,当时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虽然两次都是到杭州为官,也都是被迫离开国都东京开封,然而苏轼的心境是不一样的。苏轼第一次到杭州时,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
苏堤第二次,苏轼因为政治上的失策,苏轼当时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不得已再度自求外调。他到杭州,看到西湖因为长期没有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那可真可谓是触景生情。
作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苏轼自然不愿意看到作为杭州唯一的淡水源——西湖真的完全干涸,当然不仅是为了游玩,更是为了一方百姓的生计着想,于是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苏堤据说苏轼在考察淤泥堆放的问题时,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南屏山麓,而北山就是栖霞岭那一带,那首歌的意思就是南山和北山的青年男女因为没有两地交通不便,而不能在适龄时婚配。
苏大学士于是率众20余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长堤,这样既解决了堆土问题,也解决了两岸的交通问题,同时为了保证湖水流动,在长堤上修了六座桥,桥下的水可以自由流动。长堤修成后老百姓非常高兴,给它起名为“苏公堤”,后来简称为“苏堤”。
苏堤苏轼还采纳当地居民的建议,为了既能有效去除湖中杂草,又能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把湖边上的水面租给农民种菱角。农民为了收获更多菱角,就会先把杂草清除,这样解决了杂草在此覆盖水面的问题。
苏轼为了避免农民把种菱角扩展种植到水面上,规定菱角只能种在湖边上那一块,为此用石头建了宝塔竖在那里,这就是一个界标,靠岸可以种,里面不能种。小宝塔现在还留下三座,这就是三潭映月,去过西湖的朋友应该都会看到。
苏堤由此也可以看出喜欢兴修工程的散文大家苏大学士在管理上才能,并且将工程实用性和景观观赏性结合了起来,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千年美景。其实苏堤经过后来人的不断修缮,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春天来了,不妨趁着清风拂面,柳吐新芽,邀约三两好友,沿着西湖走走,沿着苏堤走走,欣赏宛如西子的西湖,说不定还会在断桥邂逅那个TA!
苏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