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33449/313b8aaf38713ea3.jpeg)
复习已接近尾声,同学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都很努力,一天下来多数同学都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一页练习题,到延时结束的时候,只有亚楠、高鑫、文浩没交改错,其他都圆满完成任务。
比较有趣的事情是,今天得满分的三名同学拿走了最后的薯片、面包和几块糖。他们来到办公室,谁也不肯先拿。我让他们自己决定,他们就笑眯眯地等着。小于老师提议包袱剪子布,他们就很听话地进行了。小男生赢了就马上把喜欢的薯片拿走了。剩下的交给课代表分,似乎也没商量她就直接拿走了一块面包。
经过了这几个月的观察,我发现这边的孩子和大人的沟通方式就是听话。当你询问他们感受的时候,他们普遍沉默;当你让他们选择做什么的时候,他们更多迷茫,继续等着你安排。比如,曾有学生表示他们喜欢听歌,音乐课上我让他们随意选择,他们就不再说话,班干部会一直问,老师您说放什么吧。这似乎就是他们的沟通方式。对于讲课更是这样,老师讲什么大家就认真听什么,极少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这让我在每一课都很小心地设计,因为真的是说错了他们也信,而且相似的内容一定会混。
以前一直以为这是家庭教育不足或者陪伴不够造成的,今天看了社会学的书才发现,这是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原因的。
人首先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人在社会上的生存状况几乎觉决定了他的观念和互动方式。这里的孩子身处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挣钱真的就是头等大事。就他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和观念而言,所能采取的教育方式叫“成就自然成长”。什么意思呢?就是成年人和孩子之间有一条非常明确的界限,成人的生活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比如要努力去挣钱、种地、做家务。孩子的生活就是自由地玩耍,两者之间是有界限的。因为界限很分明,使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指令性的、命令性的话语告诉孩子你应该做什么,而不是通过讲道理去说服孩子。同时家庭也没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安排孩子的各种业余生活,这就是这里多数家庭的教育方式。很多家庭也都相信孩子就是这么自然地成长就可以了,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资源协作,也不需要去听孩子在讲什么,再就是他们对学校赋予了更多的信任,觉得有学校去讲道理和教念书,孩子就可以很好地成长了。
城区的很多家庭都是叫“协作培养”的方式。家庭会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例如兴趣班、运动、业余爱好等等各种方式去实现协作培养。也就是通过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好,把各种外部资源引入进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相对是比较平等的,父母会比较注意去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思想。孩子也会质疑父母的想法,说你是不对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协商一起来形成教育成果的。所以协作培养其实更多地是强调家庭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作,同时也强调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协作。
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会关注感受、表达观点,但同时也会质疑,敢反抗。这恐怕就是城区孩子不好管。家长配合老师的同时还总容易不满意的原因。
以社会做背景,就语言运用方面来分析,协作培养更多的是用讲道理的方式,即使有的时候涉及到发指令,这个比例相对也是比较少的。而且孩子也可以反驳成年人的话,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一直有连绵不绝的协商讨论,甚至吃饭的时候也会去讨论一些话题。但是在成就自然成长这个模式里面,家长很少会去讲道理,根本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这么做就行了,我就发指令。孩子也很少去质疑、去挑战成年人,说你这个指令不对。孩子通常都比较愿意接受指令,他不会跟你去讨价还价很长时间,他就接受了。这是他们语言运用的不同。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协作培养这个方式是好的,成就自然成长的培养方式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强调民主,更强调平等。但是社会学研究证明不是这样,两种方式是各有利弊的。研究发现协作培养机制会让精心培育的孩子获得一种优越感,让他觉得自己特别能够适应社会,但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也是更厉害的。而乡下的孩子虽然体验到了疏远感、不信任感,面对社会的时候会有局促感,但是他更有自主性,他的生活更自由、更快乐,他跟父母、跟社会之间的冲突反倒更少。所以两种方式其实是各有千秋的。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种协作模式看成是好的?是因为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会去考虑怎么培养他的技能,让他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你应该怎么交谈,应该有哪些自学的能力,你可以发展什么特长,你要符合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些都组成了一套培养孩子的所谓的文化技能库。而在这个过程中间,你会发现城区家长会更加焦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成功。他们更注重技能的培养,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技能对未来的事业发展更有好处。可是当学习技能的出发点不是兴趣和爱好,而是功利性的成功,真的就一定会让孩子培养出这样的技能吗?对孩子来讲真的是公平的、最好的吗?换到孩子的立场来看你就会发现还真不一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会更多。事实也证明,这个现象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大量出现了。
回过头来讲,这也并不是说协作培养就是不好的,自然成就一定是好的。因为家庭生活的各个关键要素会让人整合出一套教养孩子的逻辑体系,这种逻辑体系一旦被社会认可,就会影响孩子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候的看法,以及孩子对自身的看法。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成就自然成长和协作培养两种机制本身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各有利弊。但是当这个社会都认为协作培养是好的,那么当孩子身处在自然成长的环境里,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成长模式是不对的,这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条件差,资源匮乏,再加上不被认可,农村孩子就容易自卑了。
来到这里进行了几场讲座,也见到了一部分家长,在和家长们的沟通合作中,越来越觉得,农村的家长培训真的不是普及心理知识那么简单,城区常讲的用心陪伴也真的很难落实,能转变一部分人的观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重视起来,经常关注孩子成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家庭教育指导来说,不论城乡,考虑到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孩子——反正他们本来就对家庭影响很大,老人们如果也能走进课堂学习育儿知识,或许也会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