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这个话题,我其实是不够资格作为代表去谈及的,因为说感情,我只真切谈过一段感情,踏入婚姻也不过短短两年,今年刚刚添了一枚虎宝宝,不能说不幸福,毕竟公婆一家人相对来说比较通情达理,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安稳平实。但当生活从两个人升级成为两家人时,依旧会有“不适感”,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个话题。
钱钟书的《围城》中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当我们站在城外的时候,我们以为城内是童话里的城堡,进来后却发现只是普通的商品房,没有如网络宣传的那么破败不堪,只是繁琐与平淡。网络宣传的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任何事一旦过度就会导致矛盾被无限放大。当大家都去关注解读一件事时,无疑是在拿放大镜看待这些问题。在我短短两年的婚姻中,我的不适感可能主要是几个方面吧。
第一个方面就是“博弈”,有的时候会感觉是自己一个人和他们一群人的博弈。因为父母早些年去外地工作定居了,因此只有我一个人留在了这个城市,回娘家一趟成本也相对比较高,因此才有了这种感觉。前期当与婆家有了口角时,丈夫总是一句“你想多了”,“我爸妈没这个意思”(此处我想加上微信中“捂脸”的表情)因此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博弈”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当两者势均力敌的时候才能称之为“博弈”,否则就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但这种“博弈”往往会带来的结果就是分寸不好把握,近则不逊,远则怨。而且他们作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一家人,语言上往往都会有偏颇。比如说,当我怀孕9个月的时候,我婆婆和我聊天时依旧会说,我老公应该找个“老师”当媳妇,依旧会说,以前和老公相亲的女生,多么多么优秀。我听到这些话自然是不舒服的,会感觉到自己被嫌弃了,但老公只会说“你想多了”,我起初想到老公的姐姐也是作为儿媳妇的人,自然是能够理解我的心理,结果就是“说了就说了,又能怎么样呢”,“我父母不是还是在帮你吗?”,“我公公婆婆可是什么都没有帮我”。那个时候才意识到,我的倾诉显得很愚蠢。这是简单的言语上的口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们依旧会想到“哦,我们不是一家人”这就是不适感。
第二方面,就是这种无意识的“偏心”。我时常会看到,在公婆眼中,老公依旧是个“孩子”,所以他可以不懂事,但我已经是他们眼中的成年人,我必须懂事。尽管公公婆婆做到什么事都以我为先,有的时候他们这种无意思的宠溺状态会让我在这种时候很想念我的父母。
第三方面,可能就是当你和公婆住在一起,我在孩子、家务上需要老公搭把手,但老公会第一反应喊“妈”。而婆婆则会愿意主动帮老公完成他的事。但事实是这个习惯会是个隐患。因为当婆婆感到累的时候,她不会去埋怨儿子,而只会埋怨媳妇。这让我想到了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为难女人的往往都是女人”。如果你经常去遛娃,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婆婆们经常在一起会吐槽:儿媳妇周末不知道心疼老公,不知道早上把孩子带出来让儿子睡个懒觉。但是从来没有哪个婆婆会说,媳妇太辛苦了,儿子不知道帮媳妇换换手。
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都会让我们在婚姻生活中带来不适感,如果再遇上胡搅蛮缠的公婆,围城里的怕是连商品房都算不上,只是茅草屋而已。每一个家庭问题各不相同,也无解。只愿每一位女性,当发现“婚姻欺骗了你”,不必去质问“凭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多一点理智看待,权衡利弊,做出更利于自己的抉择,让自己多一点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