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3岁,在县幼儿园上小班。本学期,园里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请家长结合自己工作内容,给孩子们讲一堂15分钟的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教育”,报完名后我犯了难:给这些3岁的娃娃教育什么呢?正好当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里面提到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于是,我决定讲一堂“娃娃”思政课:认识国旗。可以说,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此,我精心设计,用心备课,完成对这些3岁娃娃的思政教育。
一、让“对面的小孩看过来”
幼儿园的孩子,胆子小,对陌生人有不安全感,若孩子们带着这种情绪听课,会影响效果。为此,我上台后先请儿子站起来介绍爸爸,并在屏幕上展示一张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让孩子们看看我们父子是如何与图上的父子“撞脸”的。由此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消除孩子们的不安全感。
接下来,我拿出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每人发一面小国旗,进一步增进与他们的感情,同时利于课程的导入。接着打开PPT,进入课程。我选择了一些有“吸引力”的图片“开题”:五六岁的小男孩给路旁国旗敬礼、有某小学升旗仪式、脸上贴国旗图案的小姐姐,等等。之所以用这些图导入,是因为我在生活中发现,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和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玩,对“学长”有一种天然崇拜,于是我把这些大孩子对国旗的敬畏和喜爱带进课堂,以此吸引和感染这些小听众,利于接下来的授课。
二、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东道主”
作为一名有多年高中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在准备这堂思政课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切记,坐在你对面听课的学生,是一群3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与高中生天差地别,稍不留意就会犯“知识的诅咒”:讲的人了然于胸,听的人一头雾水。
为此,我在导入时,应用了孩子熟悉的一些图片,有认识形状的,包括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五角形,有认识颜色的,包括交通信号灯,引导孩子们背出: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通过这一系列“温故导入”,让孩子们有一种课堂“东道主”的感觉,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认识国旗的形状、颜色、星星的数量、大小等等,提升课堂效果。
三、巧植“红色基因”
传递红色基因是思政课的灵魂,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面对处于“西红柿、草莓是红色的”这一认知阶段的3岁孩子来说,传递红色基因很有挑战性。为此,我在课程设计中,努力做到思政教育和3岁孩子接受能力的无缝衔接、最佳融合。
比如在认识了国旗的红色后,我给他们展示了一滴“血”的图片,告诉他们血是红色的,接着展示红军受伤流血、抗洪解放军受伤流血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些叔叔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而流血的。
在讲完“五星”颜色后,我展示了太阳金色光芒、向日葵、丰收的金色麦田、黄河、不同肤色儿童(着重强调我们的黄皮肤)等图片,以此来引发孩子们对国旗颜色的喜爱和自豪,进而潜移默化促进他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在讲完四颗小星星环绕一颗大星星时,我展示了四张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小鸡环绕母鸡,与五星的布局神似),并告诉孩子们:大星星是中国,是母鸡,小星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是小鸡,是中国的孩子。通比这一类比,把爱国的种子植入孩子们心中。
在课堂的最后,我展示了不同场合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前、奥运赛场、嫦娥五号探测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珠峰之巅等等,并告诉他们:世界上最大的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有近两层楼长、一层楼高!在孩子们惊讶的神情中,我相信:对国旗的自豪感和对北京天安门的向往,已悄然植入了他们的心中。
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此次在幼儿园小班讲思政课的尝试,希望能为各学段办好思政课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