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记高质量育儿经杂谈人生
“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岁犯罪心理学教授竟然这样说……

“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岁犯罪心理学教授竟然这样说……

作者: 007王文波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23:07 被阅读2069次

    一位宝妈留言问: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千万别还手!”

    当妈后,每次看到校园霸凌、孩子被打的新闻,都会一阵心痛。

    可是一味的忍让,会换来“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让吗?会解决问题吗?

    不会的,一味无底线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

    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

    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李玫瑾教授关于常见育儿问题的科学建议,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再苦再难

    也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奶奶带,等到他上学的时候接回来;

    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里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孩子会从心底里恨他妈。

    为什么孩子一岁半之前的抚养,至关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可以哭闹、吃奶和睡觉,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个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赖另外的人照顾,也就是抚养人。

    也就是说,只要抚养人一出现,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日复一日,因为孩子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

    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

    认人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谁养的,他6个月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我们叫情感,这个情感的出现,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也叫依恋。

    依恋就是指孩子早期对某人的一种认准了以后接近他,与该人分离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如果早年这个孩子,他所有的快乐和母亲的声音,和母亲的相貌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个孩子往后,他不管怎样调皮,他心里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那靠什么控制呢?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

    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第一个,就是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

    比如说,一个3、4岁的孩子和家长闹,爸妈应该说,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是等到他十三四岁了,家长突然跟他说——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听话了,好好学习,我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了。”

    孩子还会和家长闹,但他有好几种途径了——离家出走,跳楼或者其他极端行为。

    这么点大的孩子,他怎么会想到“死”呢?

    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他已经学会了用家长的“爱”,来威胁家长,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6岁之前说“不”,是给孩子一个最早的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

    但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对他训练,什么事呢?

    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小汽车。

    家长说你家里那个跟这个差不多,不买了吧,孩子就开始哭闹,说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

    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闹;

    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所以,家长就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态——

    “今天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

    这时候就算孩子脑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会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难受了,给他擦一把。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以后,你要跟他说——

    “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

    你就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你能跟我说说吗?”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三比一”——

    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他不闹了。

    2、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让孩子管别人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

    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家长一般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其他不用管。

    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

    因此,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一旦他考上大学——

    他就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关系,也就是自私。

    所以孩子自私养成的原因,就是家里什么事都让他只管自己,别人不用管。

    其实,应该让孩子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了。

    可是家长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其实,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虽然饿下来确实挺难受的。

    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而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更多。

    让孩子去体会,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些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就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

    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

    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

    让孩子“管别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种途径。

    让孩子经历点挫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十分重要。

    很多人忍受挫折的忍耐力特别弱——

    其实这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如果体力训练做不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

    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轰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你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好好的上来了对吧?!”

    你就告诉孩子,以后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

    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没事。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做。

    有家长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么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岁之前你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所以,希望上述的这些“育儿经”,能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长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岁犯罪心理学教授竟然这样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mc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