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90后父母的父辈,他们大体是60后出生,更早的可能是50后出生的,父辈们那会的婚姻很传统,大体是一辈子结一次婚,很少出现离婚的事件,崇尚多子多福,一对夫妻生七八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多的甚至上十个,女性在其中的牺牲与付出在那个时代里是很少被正视的!
家庭里孩子多了,母亲既要用劳力和男人一样赚工分,又要照料家庭的一日三餐以及日常琐事家务,还要照料孩子们,这个教育就成问题了,但老一辈有自然而然传下来一套关于“劫富济贫”的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们多了,发展靠自己,能折腾有能力养活自己积累财富的孩子,父母大多不用操心,甚至通过这些有潜力的孩子,拉拔那些不成器或是老实或是懒惰的子女。
大体父辈都是如此做,父辈们流传一个故事:老翁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在大城市发展都不错,小儿子懒惰成性,不愿意做事,在老家无所事事,老翁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去大儿子、二儿子那里住,剩下半年从大儿子、二儿子家里大包小包地提到老家小儿子家里,小儿子就这么被老翁宠着养着。
这就是所谓的“劫富济贫”,老翁不会抛下小儿子,更多时间会和小儿子住一起,大儿子、二儿子如果孝顺老翁,必然要找不到那不成器的小弟,可有些人拉一把就可以自己走路,有些人一辈子能走路都不想走路,只想被人载着。
老翁百年后,这个小儿子该怎么办呢?大儿子、二儿子对老翁有怨气么?
父母能帮孩子一时,帮不了一世,一碗水难以端平,能折腾早懂事、孝顺的人就活该不被偏爱么?就活该被理所应当地认为不需要人关心,理所应当要帮助大家庭,不被感恩?
这个“劫富济贫”教育理念至今流传广泛,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家庭至今依旧如此行事,它流传有它的普适性,受众人群基本上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人人受教育的机会多了很多,这种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那个被偏爱的有持无恐,更加不思进取,更加依赖父母的偏爱,那些不被偏爱处处被挟着被偏爱的手足“吸血”心有怨言,对父母心底里也有不满,对自己努力拼搏上进,也有消极的情绪,这放在一个家庭,长远来看是不利的,兄弟齐心协力断金,在这不公平的偏爱下,父子感情、兄弟感情都出现了隔阂,更谈不上齐心了!
要发展要向外看,不是向自家人内取,父母要有潜力的孩子拉扯其他孩子,是要有前提的,是要有分界线的,任何东西都需要有个“度”,过度和不够都是不利的,这就是每个父母做了父母不自觉发出感慨“做人难,做父母难”的原因之一!
人要做到问心无愧,做到任何事都合适,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任何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灵魂的自由才是最重能够感知的!
在多娃的家庭里,努力的孩子就该得到鼓励和认可,就该被看见,就该得到他应得的回报,孩子们从小注重感情的培养,金钱上的边界线,也是很有必要的,我相信感情是基础,孩子们自己自发就能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而不用被委屈不得不,压抑自己,去孝顺父母,去回应父母想要的理想状态!
现实中我还没遇到一个成气候的家族,一代过一代,人心基本散了,被委屈的那个人也累了,兄弟姐妹的感情也成了面子情,人也看淡了所有,就变得更加格外如同看破红尘的人一样!
人生百般滋味,唯有问问心,问心无愧,晚上睡觉一觉到天亮,不曾愧对谁,不曾委屈了自己,即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