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听了一次讲解《孝经》的课,因为没读过这部经书,一开始我还是很好奇的。但基于本人的脑容量及如大圣般的心性,课的精彩已经无法拴住我的心猿意马,很快就开始神游。想起六岁的小贝贝干的一件我认为跟“孝”有关的一件事。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然后如常开始锻炼身体。可那天不知道是一天工作太劳累,还是因为那段时间各种烦心的事导致心情欠佳,在做一个我已经熟悉得闭着眼睛都可以做的动作时,摔倒了。更让人无语的是,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角度,其中有个脚指甲差点反了,疼得我大叫了一声。
在旁边玩积木的小贝贝赶紧跑了过来,一脸的担忧,扶着我后各种安慰。还把我抱着说:“妈妈,不痛哈,贝贝在。”
好吧,你在,我还是痛的,可看着他像个小大人的样子,我就忍不住笑了。他看我笑,就摸摸我的额头继续说:“妈妈,你不是摔傻了吧?摔痛了还笑?”
“啊,我脚指疼……”什么娃啊?我只好如实说。
他赶紧凑过去看了看,说:“指甲太长了,我给你剪。”
我……,6岁多,给我剪脚指甲?我可以拒绝吗?
“还没洗澡呢,脚臭,别剪了。”赶紧找个“社死”理由,想让某娃放弃他的壮举。
“谢谢妈妈提醒,我戴个口罩就可以了。脚指甲太长了,才会反的。”
于是,那个小豆丁去戴了个口罩,把指甲剪拿来,小心翼翼地给我剪脚指甲。
人家还边剪边说:“妈妈,你脚脚别动啊,这样会剪到肉的……”
那个时候的心惊胆战,我现在还可以感受得到。但他竟然因为我没洗澡,怕我脚臭,戴个口罩才给我剪脚指甲。事隔几年,想起来还让人忍禁不住笑出声来。
什么是孝?通过这件事,仿佛不需要《孝经》,我认为我们中国人也懂,而且从小就懂。我甚至认为孝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最基本保障。当然,也有一些对“孝”误解,甚至在新文化运动时被各种批判。以前我没怎么关注,为什么要批判“孝道”,因为在我看来尽心孝顺长辈是天经地义的。
今天突然意识到批判的应该是“愚孝”而不是“真孝”。毕竟在我小时候,看岳飞因为十二道圣旨,就不顾强敌对普通百姓的杀戮而回朝被杀,我曾哭得死去活来。不是哭他死得悲壮,而是哭因他的“愚忠”害死的万千百姓。既然有愚忠,就会有愚孝,所以肯定得批判,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孝。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可见,孝是带着自己的思辩的,否则不叫孝而是愚昧,怎么能不被批判呢?
只是可惜的是,多年来有心人断章取义,扭曲歪解着传统文化,让很多人把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包括四书五经等等视若洪水猛兽。而因为语境的变化,读懂传统文化本身就不容易;又因为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到来,我们的教育盲目跟随,可以这么说,我们连汉字都不认识,又如何读得懂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明白的传统文化呢?
所以不仅糟粕连精华都被一股脑儿地被丢弃被雪藏。所以孝也被解读成是培养忠君的奴才的思想,在西风东渐的历史滚轮中,在彰显个性的呼声中,被如此定义,无异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决绝。对于新新人类来说,无异于在现实及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中筑起了厚实的藩篱。
不可轻视这种藩篱制造的干扰,但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又岂是几句西洋鸟语可以剔除的,植根于血脉之中的思维怎么可能被永久雪藏。虽然西风大盛,连教育都无法幸免,传统文化被阉割得似是而非。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凸现,难道这不正是基因觉醒带来的冲突吗?单子人的思想断然不可能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要生存与发展,这几种关系的和谐是充分必要条件。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不服,就看看人类的几大文明,唯有我们华夏文明没有被历史长河湮灭就懂了。
孝始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当这句话深入人心,牢刻于脑时,会有那么多皮黄心白的香蕉人一言不合纵身一跳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吗?这不是让我们爱惜身体珍惜生命吗?怎么就成了禁锢个性发展的始作俑者被批判?那么多砖家教授在那里恢宏地说要提倡生命教育,这不就是吗?还要找别人的口水话来二次污染?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孝是德之本。所以,还是应该正确认识经典,认识孝。并把经典的本质精神融汇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行之有依,依之有范。
就如小贝贝,他害怕妈妈的脚指甲太长而伤到爱运动的妈妈,所以要帮妈妈剪指甲;可因为妈妈没洗澡,所以自己戴了个口罩保护自己。对于一个6岁的小朋友来说,这种孝而不愚的行为还是很让我欣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