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长文诉说我的写作水平进步历程,从自信“我为写作而生”到被公众号粉丝骂“自嗨、没干货、没共鸣”,再到粉丝要我分享写作能力提高蜕变的过程!!
大学时,我和闺蜜去成都游玩,遇见了几个有趣的俄罗斯友人,一路相伴游玩,发生些许趣事,写成游记发布在QQ空间。
王同学说:
“你的文笔很好,看了你的文字总能让人烦躁的心静下来,让人感觉温暖,要继续坚持哟,期待着你的更新!”
回想我这20多年来,从小养成记录的习惯,初中开始喜欢语文,高中语文考过年级第一,大学虽学了制药工程,但在征文也曾获过小奖,甚至写了一篇文言文版讲述友情的文章,自此被朋友打上“被理工科耽误的文科生”的标签。
王同学这样的评语总是断断续续地从朋友中听到,让我一度以为我“天生”就是个为写作而生的人。
虽如此,但一直只是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调剂品,记录生活,记录成长,文章只在朋友圈中流传。
毕业后,我在医药行业做技术员,平均月加班60小时,无加班工资,节假日必须加班,不加班得请假,几次节假日因家中有事去请假,软磨硬泡才能答应。
17年年底,外婆病危时临近元旦假期,我想提前请假2天(加上元旦假期连休5天),经理死活不肯答应,元旦假期第一天早上,我刚上动车不久,接到了舅舅的电话,外婆于前一天晚上去世,那一刻内心翻涌的痛与恨,今生难忘。职场这三年的血与泪让我痛彻心扉,决定转行。
我思前想后,只有写作才是有信心、乐在其中,想长期从事的工作,而如今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给了我机会,所以想做新媒体运营或新媒体编辑。
我在网上投了简历,面试了三家新媒体运营,都因为没有经验而拒绝,遂决定沉下心来学习系统运营知识,报名暖石课程,再加上自己的写作能力,运营个人公众号肯定游刃有余。结果,某天有个暖石学弟来加我微信,特意来说我的文章读起来“自嗨、没干货、没共鸣”。
学弟的反馈说出了我心中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1、写的不够好,没干货、不深入、没共鸣;
2、语言表达啰嗦没有逻辑,自己写的文章都不愿意再去读一遍;
3、有些选题能得到粉丝的反馈,是不错的需求,想写却写不出来;
4、看大号的文章,例子佐证,娓娓道来,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己却一个金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例证也没有~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想把写作能力作为运营核心能力,现实却如此不堪。有什么办法能较为快速得获得成长呢?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候看了本书叫《刻意练习》,书中提到要掌握一项能力,就要学习,学习不是盲目地学习,而应该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包含了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说明我们的某项能力已经掌握了一定水平,能够熟能生巧;但要进一步提升需要在学习区学习,学习区的学习是稍微有些痛苦的,但经过努力就能达到,学习区即刻意练习的区域;恐慌区指的是高我们当前水平太多,我们没法一蹴而就达成。
所以,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找一个稍高于当前水平的学习目标去学习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和学习区,减少恐慌区的过程。
书中提到,这时候找一个适合的好导师很重要,这样的导师能专为我们的水平提高提出建议,并一对一地辅导这样能更加快速地发现自己的缺陷,并想出最好的办法来弥补。毕竟,和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我们并向我们提出反馈相比,自学的过程艰难得多,效果也差得多。
导师不必是顶尖大牛,而是比我们高几个层级并能为我们当下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就行。比如,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相比,他们都是老师但教的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差甚远。
2、将练习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每小块重复练习,直到把套路长在脑子里。
为了扩大舒适区和学习区,我们需要小块练习,从部分到整体,然后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和本质。
卓越的专家能够将工作和长时记忆对接起来,在进行自身熟悉的专业活动时,能够调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此时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大容量的存储硬盘。
比如有研究报告显示,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5万~10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这也是大师厉害之处。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熟能生巧”。
3、及时有效反馈。
从新手到大师,都是每个人的成长必经之路。新手往往没有长时记忆这个大容量硬盘,都是使用小内存跑动,只要你努力,经过几十小时到成千上万小时不等的艰苦努力,就能调用工作记忆的长时记忆,增大硬盘内核容量。
但是,刻意练习的难度要适中,要能收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然后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这样循环往复,才能通过刻意练习形成自己的某项能力。
写作亦是如此,富兰克林就是这样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的。
看完书,我才发现原来自信的写作能力,只不过是舒适区的写作而已,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有感而发,要达到新媒体文章的传播作用,还差得远。
每个人的成就或能力都是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来达到的。
我要改变现状,提高文章写作水平,方式有自学和报名课程。自学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时间成本比较大,迫于转行速度要求,没有时间允许我自我探索,自学这条路就断了。
我只能在线上各种教育课程去学,就报了2个课程,以为足够努力就能有所收获,后来才发现这样的勤奋与努力成效甚微。
就像查理▪芒格说过: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奏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我没有思考过,所以记不住,用不上。这就是:听过了无数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听朋友在推荐第三个写作课程时,我还很怀疑,耐不住朋友的强推,决定试试。不试还好,一试就展开了新天地。课程的实操性质不断地推动我写作过程的思维认知升级以及习惯的养成。
那么,我具体是怎么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
1、学会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知乎上看到好多大V都是读书无数、善于积累自己的素材库。
我和粉丝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需求逼着我去输入、去看书并记录关于内容的所思所想,这样积累每次的所思所想就是一个素材。
一个文章缺乏了素材是没有灵魂的,素材包括了他们的名言金句和自我的想法。短期的积累有效果,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坚持。某位知乎大V的个人素材库相当于一所小型图书馆,所以他的文章都是深入浅出,传播广。
2、学会找新颖/特别的选题
选题,需要读书积累更加敏锐的视角、需要学会利用一些途径寻找新选题。
此问题于我而言,之前是无意识的,大多数属于自嗨,想写什么写什么。
3、学会逻辑思维和自然语言
这是我的一大问题。谋篇布局的混乱就罢了,我连一句话的表达都是乱的,甚至为了凸显自己的“优异”文采而咬文嚼字。
第一篇文章,问题53处,一半都是逻辑和语言的问题。写作水平简直渣到不能再渣。
自然语言就是要润色动词、描述段落、去除一些翻译腔、少用烂大街的成语或词语,这样能很大程度改善啰嗦的毛病和文章不够出彩的问题。
4、学会框架及搜索
这涉及到文章逻辑思维的布局以及素材的获取。自身没有素材积累就得靠搜索术来增加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度。这部分知识也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一个周期学习下来,我从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审的53处批注,6次修改才过稿,到最后一篇文章的10处批注2次定稿,这过程真的是细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的使用方法都一一道来,感觉从零开始重新上了语文课,每一部分都经过了刻意练习。
总的来说,我的学习路径就是,学习适合小白的写作课,先学理论,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找出自己易犯错的点,不断修正,在思维上改变错误的思考方式,杜绝自嗨的写作方式。
效果嘛?杠杠滴~
当我在学完第三个写作课程时,自我感觉写文章顺畅了许多,每一个选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朋友圈和粉丝的认可也增加。
话不多说,直接放大家对我的肯定:
1、我将文章发布到公众号,竟然得到了初中和高中老师的转发,表扬我文笔好,写得不错。
2、男票起初我怎么威逼利诱都不肯给我打赏以表支持,而学完后主动打赏了个大红包(呵,男人啊~
3、文章得到了大佬老乡(TCL副总裁,叔叔的同学)的打赏
4、单篇文章公众号阅读800+,引流100+;简书9400+,引流200+
5、当初说我文章写得不好的粉丝开始夸奖我,也要去学写作,一起学习成为优秀学员后,他又把我当成一个小标杆,哈哈~
6、开始兼职写作变现,经过历练终于变现成功。
转行后对工作的帮助:
1、同事要给老板微信私发一些运营建议,给我看,发现语句表达混乱、找不着重点,我提出建议后顺畅明白了很多。经过刻意练习后,我发现思维竟然会像写文章一样,讲究逻辑清楚、讲究适合的语境,这样既能表达观点又能给老板留下好一点的印象。
2、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行业差别,也适用于写作这件事上。
入门前看到好文只有一个感受: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读起来很舒服,可具体怎么好,不知道,学习之后真的是门门清,除了看得出一些套路,还看得出套路之外作者的创新,甚至能抓出一些文章的错误不足。工作中要负责对接写手的文案,写作课的学习帮了我大忙。
3、目前负责公司知乎渠道的运营,同时两个人运营,但是我的效果明显好于另一人,最终因为我的写作能力比较好,我留下负责知乎平台,同事转岗去负责微博平台。
虽然我不是大V,但这样的改变很是令人自豪。但是写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目前只是取得进步,还没有闯出一片小天地。课程学完后,我还看了许多文案和写作的书籍,理解得更深入,但要做到灵活运用,还需不断学、不断写、不断改。
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庆幸的是这是个好师傅、好导师,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在我偷懒时督促我努力。
万里长征只是启程了,做到下笔如有神还需刻意练习,经历岁月的磨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