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生硬地跟小学高年级孩子讲大道理,不仅不能给孩子任何帮助,反而会让孩子厌烦
小华是我班上的学生。上小学4年级时,他的成绩还可以,可升入5年级后,他的成绩居然掉到了班级后几名。我找他谈心,他委屈地说:“老师,去年我很努力,可是进步不明显。每次考得不好时,我父母就数落我‘现在不努力,以后考不上好大学,就等着扫大街吧’。他们这样说,从不顾及我的感受。我又难过又气馁,现在一点学习的动力也没有。”
一次家长会后,我撞见小华妈训斥小华:“跟你说多少遍了,好好学、好好学,可你就是不听。你看看你现在的成绩,真是丢人现眼!”
看着小华妈气急败坏的样子,我一时无语。
到了小学高年级,有些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学习不好带来的后果或者唠叨一些人生大道理。但是,这不仅不能给孩子任何帮助,反而会让孩子厌烦。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父母一遍遍地说着车轱辘话时,孩子或者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或者耳朵磨起了茧子。无论哪一种,对孩子的学习都非常不利。
其实,对小学高年级孩子来说,小升初快到了,他肯定是想学好、想考上心仪中学的。一旦成绩不理想,他也很懊悔。所以,父母有给孩子讲大道理的工夫,不如给他一些切实的帮助。
我的一位亲戚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他儿子上小学4年级时成绩严重下滑,开始他也生气,想给孩子讲道理。但他听我说,这样做对孩子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还会加重孩子的思想负担,就放弃了,转而按照我的建议,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观察,他发现儿子成绩下滑,是因为升入4年级后学习难度增大、学习内容增多,孩子手忙脚乱,顾了这科顾不上那科,结果哪一科都没顾好。找到症结后,他教儿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成绩有了提升。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孩子本就信心不足,如果父母不理解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通过多年教学,我发现,小学4~6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他们不但很容易成绩大幅下降,还有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讨厌学习、写作业,对父母常说“要好好学习”的话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出现这种倾向——
一方面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在1~3年级,孩子基本会遵从父母、老师的教导。老师让好好学习,就好好学习;父母想看好成绩,就努力争取,他认为老师和父母的话就是真理。到了高年级,随着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他有了独立思维,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又能怎么样”。另外,由于自我意识的出现,他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叨唠和命令不仅令他厌烦,还传递给他一种错误信息: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他是在为父母而学。有了这种认知,孩子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这一阶段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是为自己而学,并引导他找到学习乐趣,那孩子就会有足够的劲头学习。
另一方面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
小学1~3年级,知识比较简单,只要努力,孩子一般都会取得好成绩。但到了高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很多孩子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对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很多父母不但不理解,还常常打压、讽刺孩子:“以前你成绩还不错,可现在成绩下降了,真是越大越没出息!”“说,你最近是不是贪玩了?”“一提学习你就皱眉,你跟学习有仇呀?”……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孩子本就信心不足,如果父母再不理解甚至斥责、打骂,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父母了解高年级孩子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特点,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并多鼓励少抱怨、多表扬少批评,那孩子的厌学情绪就会减少很多。
清楚了为谁学、为什么要学、应该怎么学之后,一般来说,孩子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厌学情绪
具体做法如下:
1.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自从小华上学后,小华妈就操碎了心:每天早上叫他起床、催他穿衣服,不然他就会迟到;还要为他收拾书包,否则他会丢三落四;还要为他检查作业,因为他写完作业后,把本子一推就不管了。最后,还是班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小华妈:“学习是孩子的事,你能这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到他大学毕业吗?”
当晚,小华妈就告诉儿子:“小华,长久以来,我为你的学习伤透了脑筋。现在我决定,以后你起床、收拾书包、检查作业,我就不插手了。因为学习是你的事,你得学会为自己的事负责。”
其实,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思考“为谁而学”这个问题了,是父母的错误做法让孩子产生了误解。比如小华妈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催促儿子起床、帮他收拾书包、检查作业,让小华觉得妈妈比自己还操心他上学的事,他上学完全是为了妈妈。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父母越逼孩子学习,孩子越可能向父母挑衅或者以此要挟父母:你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不好好学习。
而当父母意识到学习是孩子的事,从而下决心让孩子为他自己的事负责时,孩子往往不信,会不断寻找机会试探父母。小华便是如此。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见小华在客厅拿着语文书看电视。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或者逼孩子马上回房间学习,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忙家务去了。过了一会儿,小华沉不住气了,跑去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没理他。小华继续试探:“可我还没复习完。”妈妈又“嗯”了一声,继续忙自己的。小华有点失望:“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怎么复习你自己安排。妈妈相信你,也希望你明天考出好成绩。”小华在妈妈身边腻歪了一会儿,终于自己回房间学习了——当得知妈妈确实不会再管他的学习时,他就不得不自己担负起了学习的责任。
所以,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一定要态度坚决,说不参与就真正做到不参与。这样孩子才会相信,也才会真正地开始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2.让理想为孩子的学习引路。
如今,很多父母劝孩子要好好学习,理由是: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成为社会底层人,就要过苦日子。
父母的本意是好的,试图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说服孩子,却忽视了一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就信什么了。
每当父母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来教育小华时,小华就会举出身边的事例来反驳:“谁说学习不好就没出息?楼上的张叔高中毕业,不是照样开公司当老总吗?”
面对高年级的孩子,父母更聪明的做法是,引导孩子为理想而奋斗。如果孩子还没有理想,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小华的表姐来家做客。看着她用电脑熟练地制作动画,小华羡慕得不得了。妈妈趁机引导他:“你也可以像表姐一样,考上名校,将来做IT精英。”小华暗下决心,以后要以表姐为榜样,好好学习。
此后,小华上课认真听讲,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老师、同学看到小华的变化后问他,为什么忽然变得这样爱学习了。小华回答:“因为我有一个梦想要实现。”
当有了可以追逐的梦想时,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可以在生活中多观察孩子,如果他对修理电器感兴趣,就鼓励他将来当高级技工;如果他对服装搭配感兴趣,就鼓励他将来当服装设计师……
需要注意的是,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父母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3.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生活中,常有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如果这次考好了,你要什么买什么。”“考这么低的分数,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如果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太上皇”,想怎样就怎样;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我就是“失败者”,从头到脚,一无是处,甚至连基本权利都会丧失。
10多岁的孩子虽然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如果孩子的成绩好,父母给予太多物质奖励或过于娇纵,会让他的胃口越来越大。一旦父母满足不了其要求,他就撂挑子不学了。这么做的后果,不是让他的成绩大幅下降,就是让他变得蛮横无理。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父母批评、责骂,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一旦孩子有了自卑心理,取得好成绩更是遥不可及的事。因为小学4~6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很多孩子因此变得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此时,父母的正确做法是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考试分数的高低反映了孩子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无关其他。对取得好成绩的孩子,父母不要沾沾自喜或给予物质奖励;对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孩子,父母不要非打即骂,而要支持、鼓励,和他一起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父母还要在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孩子一起读书、讨论学习问题等,不要一见面就问孩子分数,或者拿他的分数和周围孩子相比。这会让孩子有种错觉:如果没有取得好成绩,我就失去了价值。
清楚了为谁学、为什么要学、应该怎么学之后,一般来说,孩子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厌学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