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真正的新闻,就是这些一个又一个人的故事,他们在这种冲突中的遭遇,他们的处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9588824/d00c951993c79874.png)
这是短期内第二次安利凤凰记者的书了。相比雷宇的平凡,闾丘露薇是凤凰乃至华人记者界的传奇。战地记者是最酷的职业,更何况是一名女性。在看见闾丘露薇的形象时我已经感受到战争给她留下的痕迹--阳刚,棱角,还有那双很凶很有气势的眼睛。《行走中的蔷薇》我并没有看完,因为我总觉得少了什么,直到我看到了《利比亚战地笔记》,我找到了那缺失的元素--真实而专一的战争记录。她的笔是用来记录战争的,加上凤凰式的中立严谨,以及隐藏得很深的女性身份对于新闻素材发掘的角度,这些诸多的元素的结合才是完美的。更重要的是,《利比亚战地笔记》使得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战争观:战争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如何评价一场战争?
受到模联的影响,我的战争观偏宏观。以阿拉伯之春为例,我会关注利比亚和叙利亚走向内战的原因--两个国家比较富裕,又是海湾国家敌对国,同时更加现代化的独裁政体不如伊朗政教合一这般难以从内部击破;我也会关注内战势力背后的代理人,发生的种种场外交易...我单纯地把一场战争量化为武器的对攻,筹码的对换,并没有想起,阿拉伯之春的发起者,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平民革命者。对于战争下的平民,我想没有谁比闾丘露薇更有研究了--在班加西的一个月,相比起零散的高层会谈,她更多的时间是在访问普通民众,三教九流,展示一个会议室外的利比亚战争。我想新闻中反应的很多观点是正确的--在国际目光注视之前,在专业的海外反叛团队回归之前,一群被政府视为乌合之众的平民完成了解放班加西的壮举,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对比最近的叙利亚战争的结果我想更能看出民众在一场战争的作用--叙利亚战争过早的进入到权力的角逐阶段,民主不再是这场战争的主旋律,当战斗的各方都被民众抛弃,战争的结局只会是无人胜利。闾丘露薇笔下的两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也给我的战争观,增添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个是反抗的发起者,一名律师,弟弟在抗议中被政府军打死--一个很符合战争发起领导者设定的人,但事实上仅仅作为这场运动的精神象征,在专业的团队归来后没有留恋他应该得到的战争红利。
我喜欢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和那些政客不同,他们去做一件事情是为了一种理念,不会进行计算。
他告诉我:也许我的战争观太过于阴谋论,以及对于战争里面的对与错,有太多自己的主观判断。一场战争的开始,也许比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来得单纯而冲动。同时战争的胜利,很有可能取决于一些无法量化的人性,民心,舆论等等。另一个新闻是班加西战后为儿童建立的第一个游乐场。我震撼于班加西人民对于战后的乐观与展望,也认识到,即便对于这场战争的大多数参与者,战争不仅是战场上几年的事情,但是战后的一辈子,其实依旧笼罩在战争的影响中。去思考一场战争,时间跨度可以更加长。我的战争观是偏鹰派的,甚至我一直持有一种战争将至的急迫感。我并没有否定,甚至依旧相信我的直觉,但是我想更多的事情,从想到做,我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这样的思考仿佛让我回到从前的模联。政治本身其实也是很庸俗的东西,并没有比我现在学习的金融好多少。但是年轻时以一种回望或者幻想的态度去看待,是更加纯粹的。我参加模联很早,从初一开始,甚至见证了莫大叔这一时期珠三角模联的草创。当年还是个小屁孩,却在会场上和莫大叔吵得风生水起。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轻气盛和意气风发还剩下多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9588824/59d9695f98fa615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