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想在未来的50年内,把我的名字写在中国教育史上,而不是其他人。
这或许是个伟大的理想吧,但也只是我想活得久一点而已。
已知生命是有限的,不过几十年,但历史可以几百年或者上千年,比如,当我念出孔子这个名字时,这个人也就相当于在我的意识中,重生了。
所以,我自私地求名,也只不过是自私地想活久一点而已。
为什么要选择教育史呢?因为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因为我在被教育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幻想过自杀,而我本身也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我本以为我只是例外,只是后来看到了青少年自杀率,才知道我并不孤单,而且还很幸运地长大了。
也是因为曾经差点就死掉了,所以我才想活得久一点。
所以,在这里,我只想说说我遇到的困境,方便大家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很聪明,具体表现在,我很小就敢于质疑大人说的话是否正确,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从小就很叛逆,也就是从小就不乖,不听话。
如果让现在的我回头去看二十年前的我,我会说,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因为我从小就敢于质疑家长,质疑老师。
所以,我就成为了问题少年,网瘾少年。
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我没有错,当我的想法与家庭,与老师发生冲突后,我选择了坚持我的理念,坚持我的审美,坚持自私。
和家庭的冲突原因很简单,父母自私地把他们的理念强加在我的身上,还说为我好,或许我年纪太过幼小,但动物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我已经在喊疼了,却被他们无视,他们依然坚信,他们是为我好,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不理解只是暂时的,等我长大会慢慢理解的,只不过我是幸运的,那些自杀成功的孩子是不幸的,他们没熬到能够理解父母的那一天。
父母是真心希望我好的,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理解不了,他们的这种好,对我造成的伤害有多严重,但凡他们能稍稍放下一些对我年龄的偏见,稍稍能认识到自己的自私,稍稍尊重一下我的想法,或许我们就可以拥有一个有效的沟通,一个平等的沟通,我可能会更加把自己当个人一样去尊重,而不是肆意地去伤害自己。
所以,我和家庭的矛盾根本不是具体的问题,比方说成绩,或者网吧,或者手机等等,那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年幼的我得不到尊重,得不到认可,没有办法沟通。
但从我现在的角度去看,我是没什么理由去责怪父母的,他们已然尽力,甚至是拼命地抚养我,而且这种教育问题,是咱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长幼尊卑,棍棒出孝子,所以,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并没有错。
所以,我既然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去接受了教育,就理应比他们看得更远,更能去理解和包容他们。
而和学校的矛盾,则是,教育理念的冲突。
首先,我觉得,知识是具有美感的,或者说是,学习知识会让人有安全感,这源自于我们人类祖先,知识就是对外部环境的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知识是可以增大生存几率的,这种刻在我们本能里的东西,就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向往知识,并认为知识是具有美感的。
但很显然,应试教育,或者说,填鸭教育,破坏了这种美感。
我对这种教育的美感只停留在,小学三年级,那是在深秋的清晨,下了一场雾,我们的语文老师当即打断了她的教学计划,即兴让我们趁着雾还没有散,让我们写一篇作文,去感受这种自然现象。
而后的求知,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只是在背诵一些抽象的文字,或数字,获得一些分数,以证明自己的脑子没问题。
而老师呢,无论是专业与否,敬业与否,都会受到教学计划的压力,进而赶进度,他们都需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我记得,我高一要考九门课,所以教学基本上都是囫囵吞枣,理不理解不重要,只需要把考试的答案背下来就可以了,拿到高分,你就可以进入名校,你就可以高人一等,而老师也可以评职称,拿奖金,双赢。
而至于知识本身的价值,没人在乎。
我一直觉得,中国之所以很难出现诺贝尔奖,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学到的都只是应试技巧,都是在背既定的答案,以至于形成了我们的学习模式,遇到问题先找答案,所以,很难创新。
但,现在回过头看这种教育方式,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毕竟我们不是发达国家,高考,算是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了,毕竟那么多人,国家也算是尽力了。
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只在告诉我一件事,那就是你只能去适应既定的规则,而无法打破,或是创新。
只是,刚好我足够自私,所以,我从没有去适应规则,但我所受到的教育却都是在教我无私,所以,我一直很痛苦,也很怀疑自己,直到,我进入了社会,我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如此自私,那些团结、友好、互助,只存在于,咱们没有利益冲突。
所以说,没有利益冲突,和谁都能做朋友,而无关这个人的人品和道德。
只要你能确定,对方的道德和人品的副作用,不会伤害到你的利益,或者伤害的远小于其为你增加的利益。
所以,我便再没有了心理负担。
而且,根据我的经验,我反倒很畏惧那些嘴上说着自己无私的人,但其实际行动,却又强行把他的理念强加于你,并美其名曰,为你好,多么相似的一幕啊,只不过他并不是我的父母,我也无需对其忍耐,但我也害怕得罪于他,只好敬而远之。
是的,我的成长一直都很艰难,因为我的生活一直游离于世俗的规则之外,偶有妥协,但并不能持久,比方说,我不能适应很多公司的洗脑,或者是什么酒场文化,办公室文化,等等。
我曾一度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
但好在,我认清了社交的本质,就是价值的交换。
我知道自己有多少价值,并能为别人提供多少价值,也就无所谓社不社交了。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也是一个尊重别人自私的人,所以,我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会尊重别人的不理解,尽管有时不一定能做到完美,还是会有傲慢和偏见,但我能保证的是,我不会也不愿与别人争吵,因为没有意义,还浪费时间。
省下来的时间,不如去研究一下问题的本质,比方说教育,我觉得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否定了人的自私性。
我觉得,与其让一个人去无私奉献,不如让其自私且去努力地在历史上留下他自己的名字。
能留下名字的人,必然是为社会做出了足够多的贡献的人。
无私奉献的口号喊久了,会让自己信以为真的,但却违反本能,就像我,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我的自私性时,我会有罪恶感,我会自责,进而会影响到我的主观能动性,会让我痛苦,会让我迷茫,会让我一直背负着罪恶,负重前行,会使我失去了拥有远大理想的可能。
所以,名正才能言顺。
所以,以自私为动力,才能真正去坚持自我,才真正能够不去顾忌他人的眼光,突破既定的规则,为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自私绝不是,简单地损人利己,那样太短视,会挨骂的。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自私到眼里只有我自己的梦想的人;我是一个想活很久的人,久到几百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