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小丰现代汉语广告语法词典》,读到关于不同性质的用词,是这样说的:名词比动词好,动词比副词、介词好,形容词最最不好。读完会心一笑,深表认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瞬间想到这首诗。12个名词,有动有静,有时间有人物有情绪,画面张力十足。
没有形容词,完全不影响对一件事情的表达。
而放在以前读书时,是反过来的:用堆砌的形容词去掩盖内容的空洞和混乱的逻辑(当然其实当时并不知道有所谓的逻辑,只是套用模板),来获得一个高分。
我是曾经的获利者。因为善用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懂得如何在开头结尾使用比喻排比拟人,作文总是能拿到高分。
现在想起来,那不能说错,分数还是重要的;影响的是我对写作的认知,并由此偷懒:我不需要有什么独立的思考,不需要前后自洽的逻辑,我只是一个写作机器。
甚至于大学写影评、书评时,我依然以此自欺,也欺人。洋洋洒洒几千字,每句话都很美,但核心思想寥寥。套用一句话,这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偷懒。
前不久,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上了热搜。我在朋友圈刷到原文的时候,第一行就把我打趴下了:字不认识。而往下,不光字没见过,意思也不懂。愧对自己的专业。但,这就是好的作文了吗?
连岳在他的推文《说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里写道:写文章,主要是为了交流。交流,沟通效率就重要。……文字之美,蕴含在我们日常语言当中,仔细体会,认真提炼,我手写我口,其中的观点与情感,可准确传达给你,就是好文章。
我想,这两点是相通的。简洁明了的表达比晦涩难懂的文字更有价值。
不仅广告、写作如此,职场中文案应用也是。
一开始绞尽脑汁想谐音梗,试图“雕琢”文字,体现自己的巧思,很快就意识到行不通:一是增加阅读、理解障碍,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快速传播;二是文字水平不够,初级的“造词”不见得高明。越到后来,做更多的是删减:减掉可省略的关联词,减掉不必要的“的了过”,减掉说明减掉形容。能用10个字表达,就绝对不要用11个字。
如此词语简单了,句子变短了,内容就更好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