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从远古的《易经》“家人卦”里飘来:“男女正,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于是上古之人结束了茹毛饮血,住进了上有屋宇,下有猪禽的“窝”,我们的祖先自此有了“家”。
于是“窝”或“家”中世代相传的风尚,也就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代代相传沿袭下来,这便有了“家风”。
家风体现着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以及家族的整体气质的文化格调。优良家风的形成,往往是家族链条上某一个人,因其出类拔萃、身负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敬仰追慕,其美好言行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传承,其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诸如“各禀家风”、“不坠家风”、“世守家风”、“世其家风”等,都是后来者对家风犹如宗教情怀般的恪守和传承。
家风往往体现于父母或祖辈之言传身教,它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秩序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自觉而持续地提升。
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的名家大姓,无不自矜门户、自塑家风。绝大多数家风崇尚勤俭、忠厚,也偶有家风追求刻薄、凶横。但传家久、继世长的,却只有提倡耕读、忠厚、清廉等美好品质的家风。家风如同一个人的气质,这种精神风貌、风尚习气,溶解渗透在家庭成员的举手投足之中,是先人生活智慧的结晶。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就会对家人若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优秀的家风,一方面“诗书传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学习吸纳着国内外的先进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教会了子女爱国报国;对先进文化的接纳,促成了子女立业成材。自古以来,成功的范例比比皆是。
有山东诸城刘家“当官清廉、积德行善、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自清顺治年间至道光的近200年里,连续7代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刘统勋、刘墉父子。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于是才有文天祥的舍生取义;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儒学传承,于是才有朱自清的拒食美国救济面粉而守节;有《曾国藩家书》的循循善诱,于是有曾家十代生生不息的逾200人的栋梁团队;有梁启超过硬的家风,方有子女个个都是栋梁之材,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有《傅雷家书》的谆谆教诲,则傅雷的2个儿子,一个成为著名钢琴大师,一个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有扬州吴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则有一门四杰,两名院士、一名文学家、一名生物学家。
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更是堪称典范。红色家风,向来以“爱党爱国、忠贞不渝、清正廉洁、律己律家”为内核。
如周恩来同志拟定过"十条家规",陈云同志为亲人定下了"三不准",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等。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习仲勋家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写信祝贺习仲勋88岁寿辰。习近平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家风虽林林总总,然优秀者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郑板桥也说: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时下国家尤其注重家风建设,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曾像今天这样以家风为重,家风与政风、党风一起构成了当下中国的社会风气。
干部的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风气正,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助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一个家留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生活方式,往往比留下金钱权利更为重要。“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秦王嬴政,恪守家风,终成霸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西班牙女王伊莎拉贝,恪守诚信家风,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王冠上的明珠,履行与哥伦布签署的《圣塔菲协议》,严守契约精神,终于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使得即便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不能与之比肩。
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恪守坚韧不拔的家风,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亲自在西班牙造船厂当木匠,学习造船技术,卧薪尝胆,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终于成就了沙俄大国崛起的宏伟霸业。
日本的岩仓使团,政府内阁的一半人,历时22个月,考察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麦瑞典意奥瑞士等12国,耗资达明治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3%。通过全面认识西方文明,“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始惊,次醉,终狂”,终于以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帝国的崛起。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风正。一玉口成国,一瓦顶乃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
家风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无穷,营造良好的家风,才能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的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英国名相丘吉尔:“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大英帝国乃至全球都不缺乏对于文化的尊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态度早已赫然张扬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早已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校训。我们从不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和尊敬,中国人从来没有对文化的能量深表怀疑。我们具备了全球化意识,我们更应该强化对文化国粹的价值判断。要像重视“巨星”一样重视孔子,重视国粹,强化大国文化的全球担当,强化我们泱泱华夏的文化自信。果如斯,则21世纪一定是中华文化辉煌复兴的新世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