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认知驱动》。
1、作者说,要打造自己的作品。
我默默地在简书写文,不愿意把文章公之于众,或许就是偷懒的因素在作祟。写得比较随意,而要发出去,在公众面前亮相,自然是要好好把文字修改一番,而这很费功夫,自己又很嫌麻烦,所以就把简书当做了一个练习本或是草稿本,写成啥样是啥样,不在乎有没有人关注,有没有人点赞。
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站在舒适区外,字斟句酌,修修改改当然是磨时间,费脑细胞,但是对自己作品的严要求,高标准,久而久之写文水平会有质的提高。
要想有所成就,得看自己能影响多少人。还是拿写文举例子,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文字,多考虑自己的文字能给人家提供什么价值,然后在公众平台发布出来,你的文字的确写得好,对给别人带来帮助,人家自然会关注你,给你点赞,转发你的文章。
2、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又有好久没有写复盘了,刚开始是一天没做成哪些事,没必要写了。有时间做那些事时,也不想写了,觉得心里知道就行了,时间一长又忙起来时,没工夫完成精进任务,每天要做的事情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又被打回了原型。复盘还是得写。
烦恼的愁苦的,写下来,不被觉察的,就平复了情绪,这个我深有体会,简书还是得写下去。
3、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相信坚持的力量,量变引起质变。简书又搁置了很长时间没动笔了,刚开始觉得没必要日更了,停止了日更,又要求自己更千字文,一忙碌,做不到更千字文,又不愿意写短文,这样一来,日更没做到,写千字文都没有做到,马上这件事就要被遗忘了。
之前积累的功夫还在,凑活着码上千字文还是可以的,所以不可以小觑日积月累带给自己的进步。早读冥写跑,在哪儿看的一句广告,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我倒不要惊艳谁了,谁会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利益以外的事情上去呢?只是自己起点低,天赋也不及人,那不就得默默攒劲吗?
最后说说,读书留痕的事,不要以为书一页一页翻过了,就是看过了,就能化为看不见的力量了,化为虚无差不多。这本书,我前两天才看完,今天再来写一些收获时,还得再看一下书的目录,才又记起作者的一些观点。如果不写呢,要不了两天,就忘完了。目前,感觉输入完,能对书中内容加深印象中做法最好的就是,口述自己的收获或者感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要新旧认知进行关联,并且多想想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哪些启发。阅读时,不以运用于实践为目的,就是在耍流氓,的确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