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诺契机

作者: 素秋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23:50 被阅读0次
皮亚诺契机

今日读书,罗素版本的《西方哲学史》。

从前读过一遍,现在重读,又有新领悟。

很少的书值得读第二遍。但值得第二遍的,往往值得读很多遍。

初次读总觉得有点迷糊,现在终于明白困难所在。罗素本身就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他看哲学史是带着自己的观点的。

任何人都会有观点,这个无可避免。但是对历史的陈述,应当尽量中立而少个人观点。一个不熟悉哲学史的人,读罗素的版本是会头疼的。因为你首先得理解罗素,然后才能理解他所理解的哲学史。

罗素这样做是否有欠妥当?也不尽然。他在美国版序言开头就点明了—目前已经有不少部哲学史了,他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它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卓越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他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哲学史家所做的为多。

说来好笑,罗素本着为大众写的这本书,反而是小众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其深意。大众反而觉得它华而不实。他们读到一本了无生趣的历史书就觉得很满足了。真是浪费了罗素的风趣幽默。可是这个版本又一再地再版,是不是真的在大众市场失败了呢?也不见得。因为懂得它的人,就致于于推动它的影响。

很多人读书喜欢简单明了的风格,一条清晰的直路走到目的地。罗素不同,罗素给你一座山,不只是山顶有无限风光,到处都有风景,千百条路你都可以自己选。

有人埋怨“你怎么给我这么多选择,我头疼得不知怎么办了,你是不是傻啊?”这样的指责,真的无法回应。我也有过同样困惑。但是在一条坦途走到底与各种有趣小路之间,我总是愿意选择有趣的风景之道。

皮亚诺契机

读的书多,疑问反而更多。认识的人越多,反而越不懂人。

王菲有一首歌,有句词印象很深刻“一个个偶像,不外如此;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在不断抛弃表象深入内里的过程里,愈深的寂寥。你发现迷恋过的人,崇拜过的人,喜欢过的人,都不外如是,失落感就浮上心头。

最后看看自己,其实也不过如此。这些都是岁月里的真相。

但这些都是往后看带来的失望,你若往前看,就会发现有更优秀的人值得去学习,那时候燃烧的又是另一种更深刻的热情。

罗素研究莱布尼茨多年,他看出了问题,提出“外在关系”说,可却不知如何建立新的逻辑关系。直到1900年参加国际哲学家大会,在会上接触了皮亚诺的思想,这成为他精神生活的转折点,皮亚诺的符号逻辑提供了罗素寻找多年的逻辑分析工具。罗素应用符号分析数学的基本概念,独立走上了把数学基础归结为逻辑的探索之途。

你看,如果罗素停留在对莱布尼茨的痴迷或失望中,他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建树,但他不是,他透过皮亚诺开发了新的天地。

我们都要寻找自己的皮亚诺契机。在学术上不要只迷恋一个文化偶像。在工作与生活里,也不应该只有一个学习对象,更不应该在某件事上失望以后全盘推翻以前的认知。

所有沉迷于旧爱不愿自拔的人,都是在对旧我的顾影自怜。那样的人不会有什么新故事。我向来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我也不喜欢跟固步自封的人交朋友。在探索里,我比较欣赏勇往直前。

读哲学史有趣的一点是,你尽可以跟很多思想巨匠做朋友,尚友古人,平日里跟人聊无数的话,有时候都不如去读一本历史书。

我总是推荐朋友读一点哲学,无论是失恋了,工作遇到瓶颈了,生活不容易了,都可以翻一翻哲学的书。但千万别迷恋鸡汤,尤其是那些打着哲学旗号的鸡汤。

罗素版本的哲学史,或许可一读。但我更推荐《苏菲的世界》以及《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与《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也是值得读第二遍的书,并且通俗易懂。

愿你在疲惫的生活里困惑时,能在哲学的大伞下找到一点思想的慰藉。

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

愿你在寻找时候,抓住皮亚诺契机。

皮亚诺契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皮亚诺契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zi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