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培养决定命运之与人相处,学会分享、包容
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
有一位父亲曾经问我:“我的儿子学习上不用我担心,可他总与同学相处不好。他说是因为他学习好,班里很多同学不喜欢他。然后我儿子说,他也不喜欢这些同学。我儿子这种表现,我要不要管他?”
我对这位父亲讲:“你必须让你儿子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在今后的生活中,与人交往和相处不是以你喜欢与否为标准,你的同事是无法事先选择的。只有找对象,才有可能根据你的喜欢和好感而选择。生活中,与你相处的大多数人都是工作需要,无论工作沟通,还是生意谈判,与人相处是一个孩子长大过程中必须学习的社会行为方式。”
我继续说:“既然你的孩子很聪明,你可以用激将法,告诉他只是自己学习好那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交朋友,如果能让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上你,那你才是有本事的人。”我相信,他儿子如果足够聪明,能理解这话的意思,是能够与同学搞好关系的。
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种社会行为确实需要学习,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养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孩子在家庭里最先接触的都是上下关系,是长辈,所以他外出遇到年长的人,见面问好应该不难,难的是与同辈人的接触。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没有与同辈交流、玩耍的机会。所以,有的孩子刚去幼儿园时非常不适应。
鉴于此,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前一年或一年半,即一岁半至三岁时,父母或家人要有意地带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家有同样大小的小孩,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家里成员少的家庭,父母一方更加要把孩子经常带在身边,让他多见人,慢慢适应人多的场景。
甚至还可以事先教他一些与别的小朋友接触的方法,如遇到不认识的小朋友,可以悄悄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也可先主动地自我介绍:我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有家长说,我带孩子到院里或公园里,他想与别人一起玩,但他不敢,也不知道怎么才能与别的小朋友玩到一起去。
其实,这么大的孩子,说到“玩”,就有一个玩什么的问题,很简单,是玩具呀。当你带孩子下楼时,一定要让他带上玩具,最好多带一个,一个自己拿着,一个用来与别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的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
在带孩子出去玩时,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这是孩子与同辈人接触的初期,他需要明白,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如果父母带孩子出去,当看到他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后,就低头看自己的手机,那过不了一会儿,你就会听到有孩子哇哇大哭起来。因为他们都很小,很容易以不当的行为惹翻其他的小朋友。
当发现有不懂事的孩子做了不好的举动时,作为大人的父母应该明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这时,任何一位父母都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你就能站在更为中立的角度,给孩子们讲道理,教孩子们怎么合理地玩,可以给他们建立临时的游戏规则,像裁判一样参与他们的玩耍。
如果某个孩子的行为明显表现出缺乏管养,这时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大人与大人交流沟通,而不能对孩子蛮横。
当孩子上学后,有的农村地区的孩子从中学就开始住校了,更多的孩子是进入大学才开始住校。这时,住宿的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就一半像家人,一半像社会模式。即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密切接触,相互影响,却又非亲非故。
由于密切接触,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摩擦或冲突在所难免,尤其在初中至高中期间,校园霸凌事件会经常发生。这时,家庭教养的差别会明显地显现出来。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材料很多,人们一直在研究欺凌者的性格,被欺凌人的心理特点,以及预防的思路等。
我认为,欺凌他人者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需要扼制;被欺凌者是应该同情的,需要帮助。但是,要特别注意,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与人相处中,都有“自我中心”的问题,即只顾自己,忽略别人感受的心理缺陷。
欺凌者的毛病很明显,他们的自我中心体现在不能吃亏,自以为是,骄横霸道;而被欺凌者呢,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他们做事往往以自我满足为主,不能事先想到别人的感受,经常在一些小事上引发别人的不满。如我前面举的那个女学生想提问却叫老师过去的例子,她并非故意,但其举动已经让人感到不舒服。在宿舍中,最容易冲突的就是与别人的节奏不吻合,或者无意中打扰到别人。
我在大学讲课,经常遇到课后来找我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一位情绪非常低落的女同学曾来找我,说现在全宿舍的同学都不理睬她。我问:“那你知道为什么吗?”她说不知道。
我在意识那部分内容里曾讲过“反思意识”,具有这种反思意识的人,可以在无须别人告知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主动调整。
这个女孩显然没有这一能力。因为如果所有人都不理睬她,这说明问题一定在她身上。我后来问了她的一些生活习惯,她告诉我,她学习很努力,经常在教室学习到很晚才回宿舍。后来发现大家都不愿意理她,她就更不敢早回宿舍了。
我告诉她,问题一定发生在这里,你学习用功,总在别人睡下之后才回来,回来后你一定要进进出出地洗漱、开关门、放置东西,这都会影响到别人入睡,大家不理睬你,是因为她们不愿意说你,这是无声的抗议。你因为过于关注自己,所以完全不能理解或想到别人的感受。
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在性格培养关键期,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譬如住楼房的人,尤其住上层的人,要在意自己的行动会否影响到楼下人的休息,有人早上起床很早,一般最先做的事就是打扫卫生。如果我们想到,你起得早是习惯,楼下的人可能昨天加夜班,睡得很晚,所以你搞卫生时的动作要有意放轻些,体谅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生活中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大家一定愿意与他共事,与他成为朋友。
与人相处还有一个重要的好性格,那就是宽容。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一定有差别,有地区差别、习俗差别、家庭背景差别、生活习惯差别等,相遇相处时难免有不习惯,看着不舒服。
如果是具体的一次性行为,那可以明确地告诉别人,怎样做更好。如果是人家从小养成的习惯,那就要彼此宽容了。大家知道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人人都就着自己的习惯要求别人,那到底应该谁先改呢?估计谁改起来都很痛苦。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忍耐。
所以,前面讲到的“培养孩子的忍耐力”非常重要。忍耐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宽容别人。如果孩子早年忍耐的性格培养得当,这些都不成问题。
当然不能否认,有时善意的行动也不一定得到善意的理解和回报,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父母要教会孩子采取其他的方式方法。
总之,能够与不同于自己的人友好相处,这种性格的人会有许多朋友。当一个人生活中有朋友,他就不孤独,他做事时会有人陪伴他,追随他。在中学,朋友越多的孩子,越不容易被孤立被欺负。这就是性格的力量。
除宽容外,乐于分享也是人的一个良好的性格。我们知道,分享也需要后天培养。
如当我们看到三岁以下的小朋友正在吃东西,我们可以过去做个小实验,凑近说:“给我吃一口吧?”观察一下孩子是什么反应。虽不能说全部,但至少多数的孩子会表现出不情愿。这就如同欲望与冲动是天生的一对,欲望与自私也是孪生的。
所以,扼制自私与扼制冲动同样重要。在孩子稍大些,三到六岁时,我们就要有意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
其实很简单,生活中最常见的可以与人分享的就是食物。在家庭生活中,分享就存在于一日三餐之中。有些家长一有好吃的就端到孩子面前,但也有的母亲会带着孩子分餐,让每个人都能吃上好吃的。两种抚养行为,就会形成孩子的不同性格。
我小时候,我爸爸经常上夜班,即使他上白班,下班后因为参加各种学习会议,回家很晚。我记得,只要父亲在吃饭的时间还没有回来,我妈妈就会拿出一个干净盘子,将各种菜拨出单独的一份留给父亲。吃水果也一样,谁不在家,就把最好的留给他。我上大学时,一周回家一次,我每次回到家,母亲总会拿出单独留给我的好东西。
母亲的这种做法,我也用在自己的小家庭中。而且心中有这幅画面,我在许多场合,也会想到那个应该在场却有事不在的人。一个人知道惦记别人,他也一定有朋友。
不仅有好东西要留给不在家或不在场的人;同理,辛苦也应该大家分担,而不是让一个人承担。某天我看到一个明星的采访。他说他已经有几个儿子,主持人问:“那你爱人很幸福,被这么多男人包围着?”这位男星回答道:“可我们都是巨婴。”不知是否在开玩笑。如果生活中真是这样,我非常同情他的妻子与孩子。做母亲的要么累到无暇休息,要么委托保姆,把养孩子的过程交给别人,这样的孩子养育的质量实在堪忧。他这样的父亲可以称为“无知无畏”,也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
过去江湖上有一句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想想这句话,至少描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江湖。一个群体,一个团队,一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有这种分担意识。
尤其在婚姻中,我们看到太多的家庭,因爱而组成,却因为没有分担导致“爱”的崩盘,家庭解体。
所以,对于孩子也要从小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分担。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参与各种家务,妈妈做饭,我的工作是把桌子收拾干净,碗筷摆好,凳子摆好,当爸爸妈妈都坐到桌边,我才可以坐下。等到我参加工作时,我的领导曾评价我,眼里有活,动手能力很强。我想这应该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有意培养和造就了我这一性格。
身处社会大熔炉里,与人相处是日常。以什么样的方式待人,多半会被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待。学会反思,才能有机会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发展与进步。
如果没有被家庭教育好,迟早会被社会现实教育。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童年,特别是关键期养育。
网友评论